■ 江苏省军区司令部 金 雷
一要立足人才培养,丰富军训内涵。军训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形式,目前各类学校开展军训时,往往关注较多的是军训形式,强调队列训练和内务养成,相对较少关注对学生精神的灌输和培育。应该结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要,把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意识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进一步丰富军训内涵。可充分利用军训的有利时机开展好“三个教育”。一是开展国家安全形势教育。可邀请军内外专家作我国安全形势报告,让广大学生了解我国周边的不安全因素,认清国家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帮助其树立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二是开展历史警示教育。比如,军训期间,结合我国近现代史适时向学生阐明宋朝富国没有强军而造成亡国、元朝重军强兵而开辟我国最大疆域的道理,重温清朝末年因为腐朽落后而导致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屈辱历史等,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强化广大学生爱军尚武、建设国家的意识。三是开展民族气节教育。通过组织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在祖国需要时宁愿“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魄,大力提倡和弘扬岳飞“精忠报国”和“苏武牧羊”的爱国气节,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广大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强化国防观念,培养尚武精神,激发爱军习武热情。
二要围绕实践运用,充实军事训练内容。当前学生军训的军事课内容主要是队列训练,虽然对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作风纪律有帮助,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还是感到有些单调和枯燥。为此,应该注重实用性,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军事技能训练。着眼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储备的需要和平时的团队协作精神、作风纪律养成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开展相应的队列训练、射击训练、单兵战术训练和一些军事表演课目训练,使其掌握基本军事技能。二是体能训练。针对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事实,可组织开展必要的军事体育和体能训练,让广大学生既学会军体拳、捕俘拳等搏击防身技能,又学会俯卧撑、仰卧起坐、长跑和蛙跳等体能训练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自己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三是生存技能训练。应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增加地震逃生、野外生存、火灾自救、急救常识、应急心理等实用课目的训练和演练,这样军训的内容会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也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订军训计划。当前,各院校通常都是在大一、高一或初一新生入学之初,或者是入学之前组织集中军训,时间一般安排在8月底至9月中下旬,少则几天,多则半月,都是在骄阳似火时进行,容易造成学生中暑率高、训练效果有限等问题。为此,制订军训计划时,要围绕目标效果,科学统筹,努力做到“三结合”。一是时效结合。应着眼军训效果,科学选择军训时间。据了解,有些学校已尝试安排在国庆节后和期中考试后进行,收到不错的效果。二是劳逸结合。要统一筹划,把军事训练课目与各类国防教育交错进行,做到训练课与教育课相辅相成,体能课与智力课互为补充,让学生们既不感到累,又充满了兴趣和收获,切实提高军训的效果。三是苦乐结合。军训不该仅仅是“艰苦”的代名词,也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训练之余可以组织各类游戏、各类竞赛等活动,调剂大家的情绪,活跃训练场气氛。
四要着眼常态要求,巩固深化军训成果。当前的学生军训模式往往是短时间内集中军训,一旦军训结束之后,学生在校期间就很少再进行军训,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很快又“现了原形”。为此,应当着眼常态化要求,不断巩固深化军训成果。一是全程统筹安排。学生军训的时间要按学制全程穿插安排,把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列入学校经常性教育中,明确学分规定、教学课时和达标要求,杜绝一次性集中“作业”;学生军训内容要进入校本教案、进入课表计划、进入小班课堂,实现学生军训日常化。二是通过活动深化。结合开展庆祝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节日活动,以及学校校庆、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军训成果汇报表演,开展主题演讲、国防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深化军训成果,升华军训效应。三是注重日常养成。要积极利用好板报橱窗加强国防知识宣传,结合开展班级卫生评比和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促进正规的内务秩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军训中的检查评比工作贯穿于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军训成果的常态化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