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凤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即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基于一种假定,即假定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清算或拍卖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场价格等等。
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因此,反映企业活动的实际收支额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然而,由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确认问题,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而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恰恰摆脱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直在寻求价值计量的变革。它坚持动态反映观,摈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可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能较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决策。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公允价值的引入,将传统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收益观转变为经济收益观,扩展了传统会计利润的内涵。会计收益观认为,每一项收入、费用、成本、利得和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予以确认入账。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由子无实际的交易行为,因而不入账。经济收益观是用企业实际财富的增加来表示收益。实际财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在期末保持了期初同等财富的前提下消费或消耗的数额。按照经济收益观,要调整币值变动对市场价值的影响。因此,在传统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或负债持有利得和损失,并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2)公允价值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最大的观点之一。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混淆了经营收入与资本利得。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了配比原则的要求,不仅能对会计要素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同时,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3)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实物生产能力,更好地保全资本。
1)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治理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证券投资者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有所加强。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并且制定了相关法规加大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审计师的相关责任。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也比较容易取得,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国的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2)关于公允价值,我国新准则强调,如果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证明该项交易能以公允价值计量,即要求只有在证据充分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市场不够成熟的具体情况,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较为谨慎。
3)新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核算的要求,然而,准则制定的好,还需要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相关部门执行好、监管好。同时需要准则的制定者认真解读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核算要求,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其的可操作性,另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密切注意新准则中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实施情况,根据出现的问题随时研究制定出配套管理制度等相关法规,使公允价值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18-520.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5-109.
[3]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60-62.
[4]李俊.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科教文汇,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