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0044)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习与就业压力、个人情感、经济窘迫等诸多方面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得到精神的援助。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1.1 高校图书馆有着学科门类其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有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而且还有光盘、磁带等电子文献,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互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
1.2 高校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馆舍和电子阅览室,环境优雅,学习气氛浓郁,为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能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馆风,安静的环境,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约束力,久而久之,能培养大学生勤奋好学、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同时,现在高校图书馆实行开架服务,为学生提供自由和广阔的天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博览群书,即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又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创新能力。
1.3 高校图书馆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服务,特别是信息交互平台的利用,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及时优质的服务。一是在服务中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对使用的追求等,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二是通过优质服务,感化学生的心灵,领悟学习及交流中的乐趣。同时馆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等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以人为本”在我国其内涵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精神阵地,是学生自我修炼的第二课堂,是拓展素质教育的资源平台。因此,图书馆应“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就是基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视学生的精神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落脚点和归宿,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服务,从而达到拓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精髓。
提升品质服务,我们的做法是:
2.1 首先,要分析读者,分次进行,由浅入深。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基础服务,介绍图书馆的藏书布局,图书分类和借阅手续,图书馆规章制度等基础知识;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文献检索与应用课,使他们真正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热爱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我校在开学初进行检索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2.2 其次,教给大学生阅读方法,1)先浏览,翻看文章的序和目录,粗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然后精读,仔细阅读,特别是重要章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做读书笔记。3)最后回忆和重复,对所看过的章节,合上书上回忆他讲了些什么主要内容,对重要的和必须要记住的内容再重复阅读,反复阅读加强理解和认识。在教会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经典阅读,提倡深入思考,提高素养的深阅读。带着问题读,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边学边思考,让他们敢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成为创新人才。
2.3 然后深化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构建图书馆信息网站,为读者推荐重点网站、热点网站和相关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学科资源导航,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信息检索界面。通过网络指导他们论文的写作方法,怎样选题,怎样取证,怎样论证,做到观点新颖,有思想深度和广度。教会了他们利用图书馆和学习方法,为我们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热点问题(如思想、心理、就业等方面),并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2.4 思想引导:近几年,由于强调应试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薄弱,就拿图书馆中现象来说,有学生偷书和撕书的现象,这无疑说明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淡漠和道德观念的缺失。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从现象认识本质,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实行导读的办法,指导、引导学生,同时配合政治形势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教育资料,开辟宣传栏,邀请德才兼备的专业专家、学者做辅导报告,举办形式各异的学生感兴趣的报告会和研讨会,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与真谛。还可以举办绘画、音乐、舞蹈及文学作品欣赏等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丰富并调剂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心理辅导: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在校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其自身难以承受或难以化解的心理压力。切实做好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取向,考虑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达到使其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针对大学生学习及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原因,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及校园微博网站向学生推荐利智的心理书籍和刊物,用读书来净化心灵,丰富大学生的智慧,提高认知水平,利用书这无声的老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QQ、电子邮件等网络这隐蔽性的优势,开展聊天来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在隐蔽的情况下,没有后顾之忧的敞开心扉,自由交流,从而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视频教育,组织大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电影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心理心态,愉快的度过其迷茫期。
2.6 就业指导: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上升为社会问题,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图书馆如何更多地为学校排忧解难,就更彰显其功能。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信息平台,开辟从属就业指导性质的有关图书、报刊、杂志类的文献信息阅览室,开展有职业规划意识的各类引导讲座,有求职应聘、应试面试、简历写作等方面内容的辅导。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可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及各种职业技能。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从课堂上老师传授,二是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这一平台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多元化的人才,在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时候注意培养他们动手能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就业和创业铺设坚定的基石。
3.1 高校图书馆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广大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各种服务,以文献信息、网络、人才资源等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2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使学生真正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人生态度,服务社会,又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全社会人文素质。同时,教育又是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功能,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3 另一方面,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也是高校图书馆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双方的功能互动,才能实现各自价值取向。我校图书馆的一点实践,可见一斑。
3.4 素质教育既是系统工程,又是社会工程,更是面向未来的工程,只有全社会关注与投入,才能诠释其内涵,大学图书馆仅仅只是完成其为社会该承担的义务而已。最大限度的挖掘图书馆平台功能,拓展平台功能,才能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1]梁玉贵.开展心理教育 扩展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
[2]王晓燕.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途径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12).
[3]赵越.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6).
[4]张瓅丹,黎伟,徐川.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加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9).
[5]罗铿.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专题信息服务的开展[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