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策略

2012-08-15 00:54:11刘君英
科技视界 2012年18期
关键词:玛蒂尔小组讨论设计

刘君英 肖 慧

(昌黎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河北 昌黎 066600)

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同伴间的讨论,课堂小组讨论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途径之一。 课堂小组讨论总是围绕着某些问题来进行的,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然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由于教师未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设计,或是随意组织讨论,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后,有的学生表情冷漠,兴味索然;有的学生嬉笑打闹,转移话题,讨论的效果不尽人意。 要使讨论成为真正的信息交换、知识对撞、合作合作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讨论问题的设计。

1 设置“子母问题”,引发讨论需求

问题是语文合作学习的引擎和推进器,因此问题的设计很关键,如果问题太容易,没有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就可以解决,显然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设计的总是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达不到目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对讨论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确定讨论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子母问题设置法”,即围绕某个问题(母题)而设计一些“子问题”,以“子问题”为铺垫,使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以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第三册《项链》教学为例:

总题目(母题):

结合作品内容,了解本文情节特点。

分题目(子题):

a)作品围绕《项链》展开了哪些情节?

b)课文中有哪些情节是出乎意料的情节?

c)这些看似出人意料的情节,却又是合乎情理的。 请仔细品味小说情节,看看你能不能为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d)作者这样安排结尾好不好?

实践表明,采用“子母问题”法,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会使学生答题循序进行,互为补充,讨论的气氛比以往浓郁多了。

2 激起讨论冲突,形成辩论氛围

课堂小组讨论作为生—生对话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进行信息互换的主要心理需求一是来自于“自我表达”的动机,二是来自于“否定错误的动机”,激起讨论的冲突,形成辩论氛围,是教师在讨论问题设计策略中的重要行为指向。 我在编拟论题时,具体采用了以下做法:

2.1 找准认知冲突点

以《项链》一文的教学为例,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有的学生认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自食苦果的坏女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玛蒂尔德有其可爱的一面,我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推出论题——“我眼中的玛蒂尔德”。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较高。 有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文本指出,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她“毅然”作出决定,想办法赔这件首饰。 她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还清了债务。 这些方面都说明了玛蒂尔德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 她甚至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通过争论,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强化,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讨论结果仍有存疑义,有异议,但在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很高,讨论的过程是成功的。

2.2 质疑讨论结果,引发后续争论

在讨论过程中,有时候学生讨论出现“思维中止”,表现为讨论“不热烈”,“冷场”,此时,教师可以对已取得的讨论结果质疑,从而引发后续争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教师多次质疑,就能满足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

3 捕捉热点问题,培养讨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讨论产生兴趣呢? 由于技校学生压力不大,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他们往往更多地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一定的探究欲望。 因此在讨论设计时,关注社会热点,引入“时代活水”能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例如,中职教材韩少华的《记忆》,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抒情散文,话题是“记忆”,告诉年轻的朋友什么是“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怎样做人的根本道理,内容涉及了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课文,对于思想不成熟而又懒于思考的技校生来说确实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方式,讨论的气氛很热烈。 原因在于在讨论问题设计上引入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用多媒体图片展示了“中东缔造者”阿拉法特的葬礼,这个热点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我由阿拉法特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应该留给人们什么记忆,什么行为才能留给人们深深记忆”。 由于阿拉法特事件激发了学生思维,所以讨论变得活跃起来。 抓住热点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引入“时代活水”,增强论题对学生的吸引力。

4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开放性问题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贵资源,这类问题往往具有答案不固定的特点,它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机会, 通过多种答案或获得有异于他人的理解而品尝成功的体验。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顾及到以下两条原则:

4.1 创新性原则。 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应是创造性工作的引导者,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和提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倡探索性思维, 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中职教材文言文《鸿门宴》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07 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的兵力击溃秦军20 万大军,何等威风,四年之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项羽狂妄自负,他不听范增意见;他胸无城府,供出内奸;他为人不忍, 沽名钓誉。 有学生还从刘邦方面寻找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师点拨课文中相关语句,最后归结出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2 主体性原则。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以学习的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间。 例如孙犁的《黄鹂》一课,当教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提问题,谈心得,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啸”,“游”,“走”、“排”这些动词? 有什么好处? 他的问题引起了同学的讨论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热情很高。

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绩,这是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关键性工作,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的需要,方式上有协同的可能心理上有讨论的需求与热情,合作学习才会发挥它的效用。

猜你喜欢
玛蒂尔小组讨论设计
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长江丛刊(2017年3期)2017-11-25 06:17:35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文学教育(2016年25期)2016-04-03 23:58:27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