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呼唤更多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

2012-08-15 00:54:11张金福
科技视界 2012年32期
关键词:服务者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者

张金福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1 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专业化人才短缺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速度也随之加快。与此同时,新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矛盾也显现出来。为了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管理理论与执政理念。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同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7月份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

社会建设如何进行?学界讨论热烈,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多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但归根结底,都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要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国家进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满足民众对社会服务的新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由从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来实现。社会工作者成为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相关数据显示,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数量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是每1000人配备2.3人。按照这个水平,中国需要300万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大多数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限,很多实际社会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最近几年,在北京等许多大城市招聘了许多大学生社工,但是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非常少。根据白新睿的调查,虽然大学生社工在年龄结构、知识素质、学历结构等方面显著优化了社工队伍,但仅有8.5%的大学生社工专业对口。[1]

眼下,正是全国社工人才数量和素质都需要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党和国家人才发展大局,作为我国的6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2]

因此,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完善的使用机制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进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民众对社会管理与服务事业新需求的涌现,近十几年来,此类专业发展迅速,以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为例,1988年只有4所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而时至今日,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达253家,每年毕业生达一万多人。高职高专公共事务管理类个专业的办学院校达到450家,每年毕业生达两万余人。发展速度令人惊喜。应该说,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大跃进”是一件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培养质量问题较为严重。

仅以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而论,诸多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其教师队伍对这个专业的知识素养很令人担忧。办好一个专业,一般说来,起码需要10名骨干教师,250多个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以平均8名教师计,其专业教师总数应该在2000人以上,而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并没有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这就决定了这个专业的多数教师并没有受到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严格训练,而是从相关专业转入的。而那些从国外获得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极少,并且还存在着所学内容未必能与中国情况相适应的问题。这样的专业教师队伍所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是否能充分符合我国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

再如,社会工作作为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助人服务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方法和价值观都源自西方,我们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服务,那些源于西方社会的理论、方法与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与民情?虽然学界在不断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旦进入实际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岗位,是否可以全心全意地有效开展本职工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高职高专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类各专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高职高专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崇产学结合,强调“订单式培养”,要训练出可以直接进入一线工作生产岗位的高级劳动者,所以对其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的。但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仍然偏低,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保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

3 社会管理与服务类就业环境需要政府营造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上万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但因各种原因,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并没有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类专业与理工类等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别。理工类专业学生就业可以直接面对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市场,国家经济政策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情况,成为求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招聘新员工的社会环境,政府权力要隐于背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互动,即能落实学生就业事宜。

而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政府权力则必须与用人单位同时处于前台的位置,与毕业生发生互动,才能落实学生的就业事宜。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性工作岗位,属于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之列,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必须由政府提供。如中国香港政府设有“社会工作者”岗位,由政府发工资,日本设有“社会福祉士”之类的工作岗位,也是由政府出资。

民政部2011年做了很多试点性探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学习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和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深圳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以社会组织运作为主推进社会工作”,以及在上海试行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开展城市社会工作的模式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是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主导者或岗位提供者,政府处在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前台位置,由政府出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北京大学生社工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待遇保障不够完善、成长路径不明确,是受访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68.9%的大学生社工认为自己的薪酬待遇、奖惩措施、社会福利未被落实;91.8%的受访者希望“完善制度,居站职能分开,发挥大学生社工优势”。[3]

国家进行社会建设与民众对社会服务的新需求,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要求,相关专业毕业生要在学有所用的岗位上就业就是一个硬道理。但目前政府仍处在试点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总体上由政府提供相关工作岗位或购买相关服务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出台,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推行起来难度更大。这成为当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工作的最大瓶颈。

4 毕业生的就业理念需要更新

当下,中国虽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理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当时的理念是“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当下毕业生自主择业,人才市场化之后,仍有许多毕业生受传统文化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影响,不愿意从事社会服务性的行业,当时选择公共事务管理或者社会工作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是对社会工作感到比较时髦,将来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抱着这种思想选择职业,其就业观念肯定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需求。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毕业后当公务员或企业白领为荣,特别是从事社会服务性职业,属于伺候人的职业,低人一等,总觉得不够体面或不太光荣。如某民间敬老院出资委托某高职院校培养的老年护理人才,这些学生上学得到委托单位的资助,但在学生毕业时,很多学生单方面毁约了。原因何在?除了诚信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纵观国际化的现代世界,社会越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分工就越细致,过去很多家务劳动,都走向产业化、社会化。如“婚庆公司”、“家政服务公司”、“搬家公司”之类的服务性产业,以及“月嫂”之类的工作岗位,在改革开放之前最发达的中国大都市,都是不可想象的。现代社会的工作者之间,其实就是相互进行专业化服务,以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人们共同更周全的社会服务,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广义上讲,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一项社会服务。只要靠诚实的劳动,在顾客需要的时候,以顾客喜欢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后产品,让顾客心甘情愿地花钱购买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就都是光荣的、体面的工作。家政服务者、婚庆服务者、殡葬服务者、老人护理服务者、智障及残疾人服务者、弱势群体服务者等等,与其它职业工作者一样,都是光荣的社会服务性职业。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必须要以面向一线生产劳动岗位,做一名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者为荣。中国社会发展了,社会资源和工作岗位的“蛋糕”越来越大,社会提供的和需要的工作岗位就越多,对高素质高质量的一线生产劳动者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毕业生,必然要走向技能型、服务性的工作岗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毕业生最为理性和现代性的职业观的核心。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尤其如此。

[1]大学生社工遭遇“水土不服”[J].中国教育报,2011-11-28.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大学生扎根社区亟待政策给力[J].中国教育报,2011-11-29.

猜你喜欢
服务者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者
基于演化博弈的铁路代理服务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研究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复杂通信设备内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信技术(2019年9期)2019-10-09 05:23:08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做全球冶炼企业的高端服务者
——上海善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晗访谈
魅力中国(2019年5期)2019-04-26 02:28:06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开年珠宝小惊喜
时尚北京(2017年2期)2017-02-28 19:00:21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后工业化对“执行者”角色政府的挑战及转变
党政研究(2016年3期)2016-05-21 19:53:49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人民周刊(2016年8期)2016-04-29 1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