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翩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1)
首先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影响,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是各种意识形态错误思潮的渗透,当代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文化多样性,高校也始终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重点,目前高校思想理论领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一些人在思想上产生混乱, 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产生动摇,造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滋长。 而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手段,又为意识形态渗透和促使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提供了重要渠道。
高校异地新校区是指原校区空间有限, 学校在别的城市建立的校区,有的把部分年级放在新校区,有的把新成立的二级学院和部分学院放在新校区,有的交叉混合来划分,办学形态发生的变化必然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隐形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表现为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即软环境建设,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 另一种是显性的校园硬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一般包括学校建筑、 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 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点无疑应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包括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目前众多高校都坚持校园环境建设和内涵建设并重的思路,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开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植于学生课堂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另一种渠道,开展富于创新活动的自发式的教师论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全面依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面对对人生、真理、价值和现实生活的思考,高校通过组织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校园活动,弘扬主流思潮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灵魂。 同时,又具有强大的激励和传播功能,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异地办学的新校区的发展有着无形的推动力,久而久之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学习。
新建校区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除移植主校区已有的校园文化外,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新校区的特色,开拓创新,打造特色鲜明,健康高雅,与主校区校园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校园文化。
4.1 新建的校区远离市区,虽建设规划上科学合理,设计上也考虑到人文氛围的营造,但新的校区建成时间短,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传承。
4.2 学术氛围缺失,新校区由于远离老校区,一般采取“走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工作、科研大部分与学生脱离,导致新建校区的学术氛围缺失。
4.3 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不够突出,层次性不高。 高校分校区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多,但层次性不高,切合实际的不多。 虽形式热闹,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也渐渐淡化了参与的积极性。
4.4 制度文化缺损,高校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异地新建校区在办学中将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制度的完善也是较为紧迫的任务。
5.1 校园文化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和重要途径,对高校发挥育人功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沿,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指导作用,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的教学方向;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先进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导向作用。
5.2 基层党建的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高校异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正确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学习功能,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是行政领导。 ”优秀的文化是现代大学的生机和活力所在,高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坚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6.1 首先高校异地新校区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在对某高校新校区发出的200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00 份)中,有56.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对自身的影响大”,有43.5%认为“影响不大”,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倡导科学精神,重视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6.2 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
要继承发扬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校史、校训、校徽的作用,在这200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00 份)中,有55%的学生对本校的校训“不了解”,可见,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要加强。 此外,学生在校园内的自主活动以社团为主,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经常性,对社团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也要根据社团的类型和特点加以正确引导。
6.3 利用各种创新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
高校异地新校区的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好各种主题活动的机会,创新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例如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就可以借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层党组织要形成生动的宣传和教育载体,要把包括党校、两课教学、大学生社团组织、社区服务、心理咨询、校园节日、各类宣传媒体、党员服务队等等行之有效的活动抓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多元文化体系;同时,面对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要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并行,教育的知识面要广要深,理论要有份量,形式要生动活泼、利于大学生参与。 党建在形式上的改革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动力。 党员教育要研究前瞻性的教育,要结合时代的教育。 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论水平、确立理想信念、提升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道德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时事讲坛、科普活动与科技竞赛以及入党入团宣誓、升旗降旗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6.4 创新基层党建的工作方法,规范制度管理,提高构建校园文化的工作水平。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基层党委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 积极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党建讨论、辅导员班主任在线、网上支部生活,提供理论学习、时政论坛、心理咨询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服务。良好的高校制度能为大学生提供合理、有序、公平的教育环境,基层党组织要紧贴实际,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符合校区特点的制度文化。
6.5 创新丰富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
党的组织生活主要指以上党课、学习党内文件、思想汇报、讨论党支部的工作、发展新党员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活动或会议,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很强,但并不意味着形式的呆板,在形式上要大胆创新,增强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普遍性。除了发扬传统的集中学习、开会讨论、观看电影、参观访问、争创最佳支部等形式,还要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延伸到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中,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帮助党外同学提高学习成绩、扭转学生宿舍较差的生活秩序,改善班级的学习风气、组织党员到校外开展融入当地的社区服务活动等等。
6.6 以优良党风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建设
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异地新校区师风、学风建设的好坏是由这个学校的党风建设决定的,好的党风才能带动优良的师德师风的形成。 首先基层党组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校区范围内可以开展“发挥党员先进作用、争当师德师风、学风表率”的活动,把党的活动和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凭借党组织的号召作用和广大党员的示范作用扩大建设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将形成一种“树先进,力争上游”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1]袁毓玲.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9,6,8(6).
[2]纪宗安,马秋枫.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5-16.
[3]张玉明,张爱森.做好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