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勇
(新乡学院体育系 河南 新乡 453000)
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及教学改革探析
焦 勇
(新乡学院体育系 河南 新乡 453000)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各级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而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阳光体育”教学实施困境出发,通过分析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从转变观念、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课余体育的组织与开展和改善校园体育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2005年,全国开展了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学生的体能素质明显下降,肺活量水平、体能中的力量和速度素质、耐力素质都十分不理想,学生中肥胖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视力不良也开始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引起了行政部门、专家以及一些学者的反思,经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内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全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解决当前学生健康问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体育教学的课程方案就经由了至少四次修改,这对于体育的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课程设置上仍然有许多缺陷,在课时和学分配置上表现特别明显。多数高校的体育课时安排很少,体育的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很低。同时,学分少让传统教育下对成绩十分重视的学生对体育难以重视,由此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兴趣,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当前的体育教学多为大班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也是体育课程中遇到的很大障碍,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得到的具体指导不够,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虽然经过多年的体育改革,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纲要》仍然有诸多不足,这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新施行的方案目标虽然貌似更为全面,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更明显,这种宽泛、大而全的目标使得更多教学工作者不知所措,尤其在就业压力很大、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许多身体素质都不达标,而体育教师对培养目标没有深切的把握。
体育教学方法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过度偏向于体育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提取体育新知识;许多教师侧重于提升学生体育的技巧和体能,让学生对阳光体育本身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认识不足,无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更无法正确看待一些项目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健身作用。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下,学校的体育氛围也明显不足。一些高校过度重视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不屑一顾,对学生中组建的足球队、篮球队,鼓励与关注明显不足。大学生中的一些特殊社团,如劲舞、街舞、瑜伽等社团非学校的党团组织不受到重视,在评比、竞选中学生得不到认可,在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得不到充分肯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创新性开发竞技运动内容。如通过调整场地器材规格、降低负荷要求、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等,创新性地将竞技运动改造成为被学生易于接纳,符合其基本能力、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掌握和喜爱一些运动方式。现代健身娱乐休闲内容教材化。利用家庭及社会资源,在现代社会及生活方式发展的基础上,把一些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性、健身性、时代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手段,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丰富。
制约和影响当前改革走向深入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高校体育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因此,要使高校体育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就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促进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享受,形成游戏的体育教学观;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大学体育生活化,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学生身体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教育观。
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全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关键在人。特别是主管体育的相关领导及体育教学部的负责人,应把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列入工作计划,并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关制度,做到组织与措施双落实,并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作为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应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如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的组织动员与管理监督作用,加强“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指导思想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兴趣,调动他们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体育教师而言,应本着对学生身心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为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相应指导。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转变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通过脱产学习、短期培训、自学等途径增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教学观念和专业水平。第三,规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做好体育师资的储备工作,确保高校体育师资的后备力量。提高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师资质量,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顺利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仍需加强这项建设工作,具体措施如下:一应通过入股、与企业联合、集中社会力量等多途径筹措资金,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校园体育硬环境建设;二要通过网络、校报、广播等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大力宣扬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组织和吸引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掀起校园内外健身活动的热潮;三是通过开展体育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体育演讲、奥运知识竞赛、田径运会以及排球赛、篮球赛等活动来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四是高校教师尤其体育教师要率先带头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营造人人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阳光体育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可能相对缓慢的过程。只有与高校大学生相关的各个主体在正确认识到阳光体育价值的基础上,了解阳光体育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及深层原因,真正营造阳光体育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打造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 号,2006-1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学生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7(6):4-6.
[3]陈志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有效体育教学目标[J].中国教育学刊,2008(9):58-60.
[4]白凤瑞,彭延春,郑柏香.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6):95-96.
[5]徐雪英.论校园体育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5-38.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