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2012-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2年26期
关键词:环境生态建设

姜 珉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姜 珉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本文在概括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特征的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强调城市规划和运行机制的总要性。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工艺为基础,以协调共生的生态体制为经脉,以持续自主的生态活力作调控,使全城市的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门和地区间和谐共生并不断对系统实现趋优调控,建设一个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简答的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和谐性

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就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而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生态城市的目标就是遵循城乡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稳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2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城市生态化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动力和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同时兼顾不同时间与空间,合理配置资源。

2.3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 ,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2.5 区域性

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一方面会对周边城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周边城市发展也会对该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产生影响,所以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由此可看出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佳形式。

3 城市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虽可充分利用能源与资源,具有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

3.1 城市热岛效应,这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市区内的气温明显高于四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城市高温中心一般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

3.2 人口密集及人口素质问题,人口密集是所有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普遍现象。而从城市生态系统看,人口的质和量又是决定着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可以这样说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每一个生态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息息相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不断对立统一的运动,必然引发生态问题。

3.3 资源问题,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城市资源短缺,如:用地紧张、住房困难、供水不足等。

3.4 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交通拥挤、各种废弃物大量排放,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浊、垃圾遍地,环境恶化。许多城市已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动植物的生长也构成威胁。

3.5 交通拥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工商业高度集中,活动强度大,车辆增长也十分迅速,交通拥挤成为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老大难”问题。

3.6 社会问题,城市生活的高压力、快节奏、强竞争性及其非人性化的特征,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情绪压抑、缺乏安全感、群体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降低,使城市社会发育不健全,人际关系功利化,道德约束力下降,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综合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不止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4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探讨

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现状,参照国际已有先例,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4.1 人的素质和行为。实现城市生态化关键在于提高市民整体的生态意识,所以生态城市建设关键在于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绿色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另外,提高公众的的参与行为。要使公众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这样就需要政府对公众参与予以支持和引导,联合民间组织共同开展社会公益行动,提高全民的参与热情。

4.2 大力建设、发展高效的生态化生产系统。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4.3 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包括时间规划,根据生态城市建设时间表明确近期任务和远期任务并确定每一步建设的重点和相应措施,保证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产业规划,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人居环境规划,人居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各地城市本身的优势,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生态型社会,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优选小城镇布局,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和农村生态型村庄建设,加大城镇绿化、美好、净化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4 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如:“山水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能给人一个醒目的形象。

4.5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政府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

[1]李艳芳.建设生态城市思路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1).

[2]马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生活,2007(11).

[3]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4]陈天鹏,陈雪丽.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

[5]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庆彩,黄志斌,董茜.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原则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要点的研究(项目编码是09A017)。

王静]

猜你喜欢
环境生态建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