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2的岁末。
时间是一个快慢相宜的精灵。孩子们期盼日历翻的快些,欢闹的节日能尽快到来;青年们则希望这日子过得慢些,多留住一份稚嫩的欢颜;还有一些人,则惧怕时光的刻度向某个目标的靠拢,惧怕所谓的世界末日离自己越来越近。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杞人忧天”,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末世的流言让部分人恐惧,但更多的人则是一笑而过。不过回头细思,流言之所以称其为流言,还是有它发酵的市场存在。
杞人忧天,其实更是忧己。一方面,人们担心自己的未来,害怕难以控制和预防的种种灾难;另一方面,人类又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希冀凭自己的力量逢凶化吉。所谓末日情结,其实是对人类和世界未来的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及其所存在的这个世界最终会毁灭。姑且不论它是对是错,这种情结的出现自有其文化和社会的根源。
早在公元前2800年,亚述人泥碑上记述了世界末日,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世界末日预言。碑文上写道:“我们的地球在今后将衰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将迅速走向灭亡。贿赂和腐败相当普遍。”其实,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两个年龄超过30岁的人凑在一起,我们恐怕就会听到类似的声音。
跟人类自身的力量比较,科技很发达了,一台机器就可以顶替成百上千的人工作,但跟宇宙相比,人类的科技仅仅局限在一个有大气层保护、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气候的行星上,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这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地球就像是《天下无贼》里黎叔剥开的那个鸡蛋,连硬壳都没有,只有一层膜,一股稍微猛烈一点的太阳风就能让地球表面的生命灭绝,比人类碾死一只蚂蚁还容易,一颗直径一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能让生命毁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的灾难不会区别对待荒无人烟的行星或是生机勃勃的行星。我们唯有依靠科技的发展,将命运更多点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们也要警醒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利益和进步。
2012的世界“末日”并不是一种技术困难,而是一种文化想象,是一种文化表现,是一种文化心理和形式。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而为这种心理的抽象思维提供了更为快捷的传播手段和更为具象化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也确是如此。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另一方面,它又加剧了地球上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会导致人类的毁灭,这正是好莱坞众多灾难片想要传达的信息。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在洪水中轰然倒下,美国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被巨浪裹挟着撞向白宫,金门大桥应声断裂……《2012》中一个个震撼镜头依然让人毛骨悚然。值得欣慰的是,在影片中,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人类所想到的并不是无所作为地屈服于命运,而是要奋起抗争。这些影片中的场景无一例外地告诉人们,人类总会克服种种困难而幸存下来,从而为想象中的未来添上一抹亮色和希望。或许这是末日情结唯一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
末日是一个谣言,也是一个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