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炼铁厂 山东 济南 250101)
济钢球团现配料工艺流程为:皂土输送→9#、10#料仓→配料皮带←9#、10#仓顶部除尘及皂土库除尘灰。皂土通过真空泵等一系列装置送入9#料仓,料仓下有皮带秤可准确计算其配料量。但除尘皂土直接通过溜槽落到配料皮带。严重影响了了配料的不精确性,从而导致生球的质量下降。近一时期,总公司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原料系统围绕调整原料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炼铁生产需要开展各项工作。如何确保球团矿产、质量进一步提高,成了球团厂生产的主要任务。为此,济钢球团厂分析了配料不精确的原因,对系统进行了改造。
原除尘灰抽送过程为:布袋除尘→料斗→插板阀→卸灰阀→刮板机→溜槽→配料皮带。设备没故障时,布袋除尘一直开着,插板阀根据经验开度为2/3,卸灰阀为电动,需放灰时必须先开刮板机,阀门机旁手动开启,操作人员每班放一次灰,需放十五分钟左右。由于无计量手段,灰虽然不多,但集中放会影响到配料。在分厂实施过程参数控制的过程中,对工艺操作、生产控制、设备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需增加计量手段。
经过多次技术论证,我们采用将刮板机抬高,抬高至离上部卸灰阀100mm,然后在刮板机的头部由Φ377的溜管接至缓冲料仓。溜管安歇角为40°,符合皂土的下料要求,能够平稳下料。缓冲料仓采用上部圆形 (Φ2116ⅹ2000)下部锥形(Φ2116ⅹΦ273ⅹ1000)收口,后经球阀(Q41F-25C/DN250)送至抽送Φ273管道,管道头部安装有进气门。通过近40m长的管道合至皂土的上料管,输送管道上留有2个检修孔,防止皂土堵管道,可随时清料。管道每六米设一支架,支架均按标准制作,新装除尘皂土输送管道与原皂土输送管道间歇工作。这样新装除尘皂土输送管道输送时,有了计量手段。能够保证配料的精确性。新装皂土输送管道抽送操作顺序为:真空泵开启→卸灰料仓进气门→开启管道球阀(注意观察料位变化)。刮板机等设备的操作同以前操作。放灰完成后关闭卸灰料仓下球阀,确认管道余料运送完成后,视其它抽送操作要求关闭真空泵。为保证整个抽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必须加强日常维护及保养,定期在停机时检查传动皮带的松紧情况,如需更换时需一次性全部更换且保证电机和真空泵带轮在同一平面上,新旧皮带不可混合使用。空气压缩机的空气滤清器必须一周清理一次。
泵抽送皂土的能力在25公斤左右,设计时所选管道的壁厚、法兰等的厚度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直到合格为止。为防止新增输料线出现问题,我们在Φ377管道与刮板机连接处留了开孔门,刮板机原下料处安装了短管,出现问题时可打开开孔门下料至短管,暂时通过溜槽输送到下料皮带。布袋除尘设计到多个吸尘点,有的尘点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打水的现象,造成除尘皂土有时比较潮湿,当由刮板机下至Φ377溜管时,溜管的安歇角毕竟不是很大,可能造成堵料现象,这时我们在管子的上部开了观察孔,但当堵料时必须操作人员用工具清理,增加劳动量,为此我们在死料区加了一个200W排料电振,向专业师傅们请教,由于电振一般不开而且开启时时间也非常短,是做预防措施用,所以电振的振动对其它设备的影响不大,无需改成软连接。由于没有必要在缓冲料仓上加料位计等装置,为此我们在料仓的上部制造安装了观察孔,在料仓的侧面开了一个检修孔,方便检修并能清理料仓内壁的粘料。
开启刮板机放灰时,由于刮板面积小,速度慢,运输量小,连续运转时磨损快,故插板阀必须逐一开启,插板阀的开启大小与溜管的料流匹配。卸灰料仓需放灰时,真空泵需提前开启,真空泵开启前输送管道内不得残留大量积灰。放灰时,进气门开启大小根据泵的现有能力及抽风量确定,(建议气门开启8~10mm)球阀的开度大小(即料流)与风量匹配,(建议阀门开启 1/4)。
整个设备的制作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好气密性,一旦气密性不好,造成抽送能力下降,造成堵料现象,而且容易烧坏设备。从而造成设备停机,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此外我们以“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为总抓手,精准管理为保障,对配料除尘旁的走梯进行了改造,对新增设备、走梯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粉刷,使操作人员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打造了绿色球团新优势,优化了结构。只有这样才做完成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才做在短期内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钢铁企业。
配料系统改造以来,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得到了控制,生球的各项指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创经济效益200万以上 ,年回收皂土2000t以上,其抗压强度、落下强度均≥85%,粒度合格率≥90%,水分≤8.5%,从而为烧出合格的熟球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满足了高炉的需求,向节能减排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避免了除尘灰落到皮带时,发生扬尘现象,减少了环境污染,推动了球团厂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S
[1]周劲,沈安文,周永鹏.模糊控制器在竖炉球团配料系统中应用的探讨[M].中国自动化学会,2003,10: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