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萃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河南 商丘 476000)
植物造景是指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多半是规则式。规则式的植物景观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另一种则是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草原、草甸、沼泽等景观及农村田园风光,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从宏观的季相变化到枝、叶、花、果、刺等细致的欣赏。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容易体现宁静、深邃、活泼的气氛。随着各学科及经济飞速地发展,人们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美。于是,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园林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相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自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很多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国家园林建设中植物景观的水平,深感仅依靠我国原有传统的古典园林已满足不了当前游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植物景观。植物造景的观点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不少地方园林单位积极营造森林公园,有的已开始尝试植物群落设计。相应的部门也纷纷成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
从植物可以发挥的功能而论,直接或间接的效果是十分惊人的。例如过滤灰尘一项,城市公园内大气中的粉尘,每天每平方为100mg,而无树的街道竟达1 000mg,相差10倍。其他如减少噪音、吸附有毒气体、提供新鲜空气、调节气温和湿度等,也是植物独特的功能,任何园林建筑都无法比拟的。
任何造型艺术都不像园林艺术那样,敢于用活生生的植物当作造型的材料。它既随时间而变,又在空间不断的增长。所以整个园林不像建筑物那样只顾长、宽、厚三维空间的美,而还需要加上时间的因素,成为“四维”的时间关系,这样就使园林设计师多了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为了造出植物的美好景观,园林设计师们要考虑:以植物的配置保证符合造景的目的性,满足局部和整体的原定意图;植物由甲地移到乙地造景,在新环境中既能适应,又能发挥它的新风貌;植物作为协调环境的艺术品,使游人能从植物材料中得到视觉的美感;要熟悉土地的有关知识,使植物与土地统一起来。
植物造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园林设计师从一开始就是造景的指挥者,但是施工后,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管理,才能表现出园林设计者的意图。所以一个成功之作,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植物种植以后,现在的面貌只是过去与将来的一个连锁,只有现在才能把时空联系起来,按设计意图加以发挥。好的设计要预见到植物在时空延续下的变化,并用图纸和文字说明肯定下来,由养护管理者逐渐完成。园林工作是土地的利用,所有地面上的改变和添补,都要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既充实时美的欣赏,又科学地为人类排除恶环境的困扰。
艺术家们都相信美是接近真理的道路。人们通过物质的视觉反应,可以将浑噩的心灵逐渐上升为理智。园林中的景物大都可供观赏,有人徘徊其中,可提高对物质的再认识,甚至探索到物质的规律,同时也产生物质与人们意识之间交织的美感。许多诗人见物感怀,触景生情,写出美丽动人的诗篇,画家绘出绚丽多彩的画幅,这正是园林给与人们的启示。
城市种植乔木的条件差,土壤、空气、水都不如郊区或苗圃,所以在苗圃内已经引种成功的树种,移入城市街道或公园内往往失败。因此,园林设计师要综合三方面的情况进行种植设计才比较稳妥。一是熟悉该树木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的生态要求,喜酸、喜碱、喜阴、喜阳、耐性和抗性要弄清楚;二是设计项目中,准备种植这种植物的具体环境如何;三是种植以后的管理条件。这三方面综合考虑后才能选用。而且单株和群体对周围的环境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大面积种植的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选栽树木的年龄、生长速度,直接与种植的空间有关。达到成长的大小,往往需要很多年,这是园林设计者比较为难之处。按成长低距离种植幼树,空空荡荡,景观稀疏,种植大苗成本高,施工技术上常有困难,大苗的来源也不一定理想,成活率也不如幼树。如果缩短距离,将来争夺空间激烈,必然生长不良。
空间大小与树木的选择,株数的多少及栽植的方式都有关系。大空间用大型美观的乔木孤植,如雪松、垂柳,可以充分发挥其形体美;用中小型乔木或花灌木造景,必须三五成丛,组成单株的群丛才有观赏效果。过去提倡用多种乔灌木混交成丛的设计手法,由于生态要求不一致,地下地上的竞争激烈,不宜采用。小空间宜栽小尺度的乔木,如日本式园林,以小巧著称,造景时选生长慢、耐修剪的树种,并经常控制其体形。树木的色彩美并不限于花朵,如早春的嫩绿幼芽,红色的石楠、喜树、芒果、樟树、女贞、大叶柳等。果实在秋季现出绚丽色彩的,如火棘、花楸、小蘖、沙枣、多花蔷薇、山丁子及各种海棠等不胜枚举。秋季的变色叶,如枫香、槭树、乌桕、银杏、椴树、白蜡、黄栌等种类繁多。枝条和树干的色彩也会给秋冬增加美景,如桦木、红瑞木等。这些随着季节有韵侓的变化,也只有植物可以做到。
一个新园林的建设,要参考当地的古园林,尽量保留原有的树种。无论新的或老的树木,栽植的目的都 要从人的生态要求出发,达到功能上最良好的效果。
我国北方城市受西北风的侵袭严重,夏季烈日的灼晒、丑陋的角落需要遮掩等,这些地方正是发挥树木功能的场所。既绿化又美化,因此按排好树木的种植具有长远和现实的意义。
功能放在首位,然后在某些局部用园艺的手段进行细致地加工,使之增加一些艳丽色彩、体形、线条的对比,将出入口,主要景物(塑像、喷泉之类)的四周,建筑物的正面等地加以美化。在一块公共园林的土地上,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要进行种植,少数地块加以美化成为华丽的场面,这种淡雅、疏旷的风景更符合多样统一的规律。
利用本地树种造景,苗木来源方便,风土适宜,栽培技术熟悉。同时也代表当地的特殊景观,如新疆杨、昆明的桉树等。除本地树中之外,是否欢迎外来树种,仍存在争议。实际上要看本地树种是否丰富,还要看自然条件是否严峻。如果外来树种引进后,确实超过本地树种而且适应性很强,为了实际上的方便,应当赞同这种成功的引种。如席卷中国南方的悬铃木,是世界公认的城市优良行道树,优点很多。还有近年引入的国外松属植物,在长江以南很受欢迎。
(1)自然界的植物群落出现多样性,并不是偶然的混合或巧合,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组合,而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群落。园林设计师应深入地调查、观察和研讨,找出规律才能用在园林设计中去。
(2)自然界的生态群落包括着多种植物,它们排列成复杂的重复韵侓,并含有恰当的比例和尺度,蕴蓄着美的原则和规律,同时还有生物科学的依据,这种恰当的组合不能生搬硬套,要仔细地发现当中的含蓄美,消化以后应用。
(3)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群落中有隙地、有林缘、有分层的下木。它们总是由平衡至不平衡,然后又恢复平衡,一直处在往复地变化和演替之中,只不过周期比较长。园林设计师们应该有一定的修养和判断。如果色彩丰富,层次错落有致,常青、落叶的组合适当、林下林缘的植被丰富等,可以算是多样性的天然样板了。
(1)植物作为空间的统一者。在线形或带状的空间,如形象混乱的建筑物,色彩庞杂的街道中。如果用同一种树木串连在一起,既起掩饰作用,又有统一的效果。
(2)植物作为空间的强调者。室外空间须有一个美的中心作为这一空间视线的焦点。这里用植物体形或色彩显示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使一个不易引人注意的入口或招牌,变为众目所瞩,吸引人们欣赏。
(3)植物作为生硬线条的柔化者。建筑的形体时常出现刺目而生硬的线条。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光秃暴露的建筑显然柔和多变,种植以后,会使这一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尤以慢性植物的效果最佳。
(4)植物充作景物的指引者。在一个空间里用植物衬托或指引出某个位置上的非生物性景观,使之容易察觉或发现。植物有统一的大小、形状、色泽和质地,但不减弱那个景观的吸引力。例如一个雕塑背后的一排针叶树。
(5)植物作为空间的协调者。在有建筑物的空间,植物可以使周围环境更为协调,用植物体形重复建筑物的体形,如尖屋顶建筑,配以尖塔形的松柏植物;平屋顶配以人工修剪的平顶灌木或绿篱,显然相得宜彰,更为协调。
(6)作为地形的改造者。地形起伏的园林,可以用乔灌木加强起高耸的感觉,也可以缓和起伏的地势。如植物集中在突出的高出,山势显然加高,种在低谷,地势即觉平缓。种植位置根据设计的需要而定。
(7)作为空间的分隔者。根据需要,依靠植物将园林划分为大小的空间,其中可以用人工修剪成各种高度的绿篱,也可以不加修剪的乔灌木,通透或隐蔽可以调整株距来解决。
(8)作为框景的制造者。引导有人注意欣赏远处的精彩景物,用两组植物遮蔽两侧的视线,形成一幅十分自然的框景。
[1]苏雪痕.建筑内外植物造景作用[J].中国园林,1989(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