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对中国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需要总体上把握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特点。从总体上看,中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结构、规模、管理、资源等方面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即产业链不完整,龙头企业不强大,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资源不丰富。这些特点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在其成长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与其他成熟的产业链相比,生态旅游产业的链条较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资源开发环节没有建立起来,至少没有系统规范地建立起来,既没有必要的市场调查,也没有独特的创意设计。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旅游呈快速增长趋势,且旅游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探险、农家乐等多方面,但目前大部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和系统论证,往往是直接套用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同行业的成功经验而千篇一律。因此,中国生态旅游产业普遍缺乏好的开发创意。中国生态旅游20多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模仿与跟风的过程。一个旅游项目的成功,常常会全国遍地开花。比如农家乐的成功导致了全国各地只要有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就是上马农家乐项目,造成了人们一提到生态旅游似乎就是仅指农家乐。此外,我们往往习惯于向国外学习,却疏于向外推介国内优秀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生态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生态旅游资源衍生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目前中国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者,更多地较为注重旅游商品(如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制造,普遍忽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其实,生态旅游产业链上除了旅游项目与内容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游客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等等。游客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利用已有的游客资源可以进行生态旅游服务的“精准营销”,所谓的“回头客”、“口碑拉客”就是这样的道理。信息资源是生产生态旅游产品的主渠道,通过信息资源(如经过问卷调查等),可以获得完善生态旅游产业的信息,使生态旅游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品牌资源则是整个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利用已有的旅游品牌可以从事旅游以外的业务,如会展、商贸、咨询等。
生态旅游产业链是政府、生态旅游产业、相关企业与配套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但中国生态旅游产业由于缺乏市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部门,这样一来,中国生态旅游产业常常因为个别环节的缺失而无法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事实上,生态旅游产业链条越长,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越高,附加值也越大,这也是产业发展趋向成熟的标志。如果生态旅游产业链停留在较短的阶段不能够逐步增长,生态旅游产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不仅缺少龙头企业,而且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偏低,缺乏竞争力,对整个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主要出现在生产生态旅游商品(如食品厂生产旅游地特色食品)环节和营销生态旅游产品(如旅行社销售旅游服务)环节。但这些龙头企业并没有形成自身明显的竞争优势,也并没有相当程度的垄断地位,因而对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辐射作用并不明显。
另外,中国生态旅游产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各环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关系也较为松散,相对先进的企业不能带动落后的企业共同成长,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在资金和技术上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比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艺术包装方面,由于文化是生态旅游的灵魂,因此,龙头企业比较注重生态旅游开发的技术水平,一方面着眼生态“魂”,通过开放合作,创建乡村度假、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和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服务,增加科普读物,增强导游词的科学性,通过建设科普旅游场所等手段和方式,让游客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欣赏和维护生态美,另一方面又利用特色节庆活动,组织编创一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文艺节目,推出一批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表演项目。但是,这些往往重形式轻内涵,都没有达到丰富旅游景区科学内涵的目的,不具有强势的技术含量,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与其“龙头企业”的称号是有距离的。并且,由于没有建立起维护自主研发和开发创意的强大体系,编创或者原创的旅游服务和文艺节目等智力成果并没有以法律形式明确为自身所有,往往造成前面所说的严重跟风现象,龙头企业就会受到跟风现象的干扰而使原本就不高的竞争力一落千丈。这对推进中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要想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除了需要生态旅游项目的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发展、高效能经营,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完善的不断创新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实际上,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方面,要杜绝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设施和项目,避免由于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尤为需要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而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顺畅,以致于生态旅游规划审批不严格,对生态旅游区的规划不科学,经营者没有严格按规划要求安排和建设生态旅游项目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如果对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要求不明确,那么就很难做到在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施工中最小程度地影响环境,建成后最大努力地恢复环境,这样就制约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注重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尽快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做好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才是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由住建部门管理。那么,在成立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之后,就要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等的基础上,格外明确景区产权,避免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旅游局的职能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可见,人才在推动事业发展、促进事业繁荣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有了人才可以想方设法搞创业、搞发展,没有人才,什么都无从谈起。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近几年来兴起的产业,其经营管理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律,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人才资源普遍缺乏,特别是高级行业管理人才更为短缺,真正懂得旅游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很少,懂得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
由于数据的限制,中国生态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目前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但可以明确的是,生态旅游人才数量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尤其是生态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如酒店服务人员)大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缺乏生态理论和伦理知识;本科以上的导游人才也不占多数。管理层方面如酒店管理人才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社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此可以想象,这种状态与生态旅游要做生态文明建设之有力支撑的战略目标和最高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着眼于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产业人才,把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可以通过组织编写生态旅游培训教材、修订导游词、制定服务规范、操作手册等手段,系统培训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人才服务质量,使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成为生态旅游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从而建立一支具备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1]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 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8(9):3.
[3]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袁安贵,何光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和基本措施探讨——以四川省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为例[J].开发研究,2007(5):100~102.
[5] 李朝洪,潘春梦.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7(4):10~12.
[6] 王会欣.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J].河北林业,20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