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对待中职生同性恋现象

2012-08-15 00:54王艳华
科技视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同性异性现象

王艳华 邓 青

(南昌市卫生学校 江西 南昌 330038)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本是自然规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在一些中职学校,尤其是一些单一性别的专业,比如护理、幼师等,出现了一股暗流,那就是青少年同性恋现象。 学生长期生活在单一性别的环境下,大多只与同性同学接触,同性之间交往过密,于是有部分学生的爱情对象发生了错位,喜欢同性的现象在中职学校中时有发生, 这无疑是对家长老师们的又一次严重的考验。 虽然现在从医学层面已经不再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病态心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真正认同并完全理解同性恋这种复杂社会现象,那么做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中职生中的“同性恋”现象呢?

1 首先必须认清孩子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同性依恋

据统计我国同性恋人群有4500 万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15-60 岁的人群中,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5%左右。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爱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而同性依恋是少男少女们青春期的一种现象。 是儿童过渡到青年的两性疏远期和两性爱慕期时,由于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 青春萌动期少男少女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或爱慕阶段,因此原本大大方方交往地异性学生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而更倾向于和同性交往,因此就有了同性依恋这种现象。 而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就正处于这两个阶段之中,难免会有此现象的出现。 中职学校的学生出现同性依恋、交往过密的情况,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初中升中职后,学习上的压力骤减,使得学生时间非常充裕,精力过剩,需要找一些倾诉对象或是精神寄托。 尤其是一些性别单一的学校,中职生又大多住校,接触的同学均为同一性别,交流、交往比较多且行为举止无所顾忌,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是有些中职生已处于两性爱慕期,对异性有好感,渴望恋爱,但由于家长老师把早恋“妖魔化”,或是过早的涉入恋爱,在恋爱过程中受挫,却没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对异性恋害怕或失去信心,转而倾向于在和一个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进行模仿和角色扮演,因此给自己带来同性恋的错觉。 然而这些现象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爱,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是同性依恋或是伪同性恋,绝大多数很快就发展到异性恋阶段,不会成为同性恋。

2 探寻成为同性恋的诱因

对于那些真正有同性恋倾向或是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探寻其同性恋形成的原因:青少年同性恋除少部分是由于遗传基因有先天性的因素,大多数主要受成长经历、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

家庭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同性恋”形成的主要原因。 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混淆甚至于被歪曲等都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便自然会有些父母不满意孩子的性别。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父母往往下意识地按自己心目中的性别期许对孩子进行装扮和引导。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自己朝异性认知上靠拢。 慢慢地,他(她)的行为和思维特点就会和异性非常接近,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当异性。 长大后,就变成“假小子“和“伪娘”,对异性提不起性趣,对同性的兴致反而越来越高,从而变为同性恋。 另一种是由于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给孩子造成一种感觉“如果自己是男孩子,父母就会喜欢”。 从而有意识的在行为上、 穿着打扮上刻意将自己装扮成男性,时间久后便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混乱, 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孩,行为方式就会男性化,从而发展为同性恋。 还有些孩子在幼年的时候, 因为从小遭到父母中异性一方的忽视和虐待;或是因为父母中异性一方的出轨行为, 造成对家庭的伤害,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阴影, 从而对异性有一种厌恶和仇视,导致成年后走上同性恋之路。

社会舆论对孩子的成长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一批例如李宇春、李准基等中性偶像形象,他们的出现颠覆了一直以来人们对性别的传统认知;再加上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宽容及逐步接受,更加上一些关于同性恋的文艺作品和书刊的渲染,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的蔓延, 从而也给广大青少年发出了一个错误的性别信号,无形中对同性恋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正确对待并纠正青少年同性恋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是生物学原因影响大,还是社会学原因起决定性作用,现在还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从我国传统性规范与性心理学角度看,绝大多数人包括同性恋者自身都认为同性恋行为是不正常,不合法、不道德、不健康的有害行为,所以大多同性恋者会由于社会的谴责或是不被人们所接受,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罪恶感和羞耻感,精神十分痛苦。 因此,为避免学生成人后遭受这种痛苦,我们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还是应当适当干预。 但是无论是同性依恋还是真的同性恋,都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和打压,重要的还是引导和教育。 只要正确引导,或是透过心理治疗,一般是可以矫正过来的。

同性恋现象虽然产生于青春期,但主要成因却存在于儿童期,所以预防必须从童年开始,当发现儿童有模糊的和不自觉的同性恋倾向时,就应加强教育和引导,不可疏忽,否则越大越难纠正。 一个人是否有同性恋倾向,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不能轻易给青少年戴“同性恋”的帽子。 当学生自认为有同性恋倾向时, 或是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 家长与老师应倾听青少年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看法、感受与困扰,协助学生澄清对同性与异性的情感偏好。 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同孩子的沟通, 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两性观念,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循循善诱,给予精神上的帮助和经验上的指导,对他们进行一些青春期教育、恋爱观教育、人生观和伦理学教育。 这些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性别角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而不是把这种情况过大化,猛兽化,不是过分唠叨而对孩子大加指责或者责骂,更不能强制把两者隔离分开,以免学生由于逆反心态,反而发展成为真正的同性恋。 另外可增加青少年与异性接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较多的社会活动和建立较多的生活兴趣,如做义工,参加群体体育运动等等,扩大孩子的交流群,及时引导他们怎样交朋友,给孩子创造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对帮助学生转移和改变他们的性心理有一定的好处和作用。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努力,让学生从道德与心理上自觉抵制不良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性恋的萌生和发展。

猜你喜欢
同性异性现象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猜谜语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