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陈德成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2)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客观地说,旅游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门人才,对我国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旅游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还是在人才培养、市场定位上,都有与经济结构调整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与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去认真思索和实践。
旅游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瞄准市场,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提供应用型人才。 但由于缺乏对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导致教学模式与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出现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有的学校在教学上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入校后感到无所适从,毕业时感到没有学到东西,与市场发展不对接[1]。 同时,在一些院校,旅游专业受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少院校开展旅游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很少考虑发展的因素,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目标不明确,以致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2]。
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其课程体系仍沿袭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分段式模式,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或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2]。
目前旅游专业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双师型”师资缺乏。 目前,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一部分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高学历者较多,但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备;部分老师来源于工作一线,多年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实际有着切身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但这类教师掌握的知识却往往不够系统[2]。 而旅游专业是一种以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产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而现有师资状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旅游职业教育的开展。
目前, 我国旅游职业学校多数还没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在很多旅游院系中设立,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或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面积不足,设施设备短缺、老化或陈旧,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相当一部分院校几乎没有实践课程或实训基地,或仅仅将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没有把实践教学有机地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这直接影响了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2]。 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旅游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巩固和加强,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2]。 但多数学校还未形成完善的体制,包括组织管理、时间安排、合作途径、监督检查等多个环节还有待加强。
旅游业从业人员除要具有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及压力的能力。 但在目前旅游专业教学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纪律观念不强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及满足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
依据旅游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旅游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瞄准市场,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富有时代特征和职业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再者,学校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条件,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职业理想。
旅游职业教育要培养现代化、 国际化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抓好课程建设。 首先要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旅游行业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加快开发现代旅游产业的相关专业课程,突出职业技能。 学校可组织研究力量深入基层,走访旅游企业,了解其需求结构和用人要求,有的放矢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同时不断开发实用教材,可以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基础组织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就业岗位需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3]。
基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旅游专业的特殊性,要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达到理论教学“新颖”、实践教学“实用”的效果。 课堂上鼓励教师以新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式、讨论式、活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旅游业的某些问题以研究的角度讨论,引导学生以积极思维代替被动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 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诸如导游、 旅行社业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以实习基地(实训室)为现场课堂,从传统的理论传授过渡到了现场互动教学。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大量参与旅游业市场调查、旅游服务志愿者、兼职导游、导游风采技能大赛、酒店服务技能大赛、讲演比赛、本地旅游推销周等实践活动。 同时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证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提高从教人员的资格标准,既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又着力于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应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拓宽师资来源,聘请行业内优秀旅游人才、职业经理人担任实践教学的辅导老师或授课;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旅游企业的实践或任职经历,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业对口岗位进行挂职;定期对教师进行旅游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水平;聘请高校旅游专家、教授来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与时代接轨,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3]。
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作为旅游院校可以适当引进合作企业,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专业技能比赛功能和科研创新功能,打造仿真教学环境(比如三维仿真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客房、模拟前厅、模拟酒吧、模拟中西餐厅等)[4]。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服务实践。 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实践,一边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延续和发展,学校要与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实行人才共育,企业提出人才规格,学校负责定向培养,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学计划, 同时旅游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使教与学有的放矢[3]。 有了明确的岗位和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职业要求, 就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打通人才培养的快速路。
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需要长期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以培养出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培养出真正意义上适应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周慧玲.机遇与挑战:论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2]马继明.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3]彭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湖北职教,2008(7).
[4]李玲,陈国生.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