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爽
(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法律文秘专业1101 班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人们对于法( 特别是现行法) 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法治文明程度。
1.2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 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朝气和最有活力的特殊群体。 他们肩负着社会和国家命运,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积极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些特点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流是好的,其本质和特点是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发展要求的。 但是,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缺失:调查显示,在从事过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打工过程中拿不到钱,甚至还被罚钱的屡见不鲜;其中30.2%曾遭遇过欺诈,另外有26.2%碰到过欺诈行为但没有上当。在被欺诈的学生中,有16.4%“没意识到”或“不知道”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权,还有28.9%选择了“经人提醒会想到”。 只有7.3%的大学生说,会将维权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毕业生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有的大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更有甚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维权,大学生不能承受之繁琐。 在校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寄托了许多人的希望和梦想。 他们年轻富有激情,同时也容易一时冲动,犯错误,如引起轰动的大学生伤熊事件,药家鑫事件,马家爵事件等。 大学生无视法律的存在,自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九名从事传销大学生打死不听话”新人”后抛尸珠江,行凶的九人都是大学生,他们被师兄师姐骗进传销窝,从不情愿“成长”到成为骨干,还将一名新人殴打致死后抛尸。 一件件的血案无不令人痛心,以及还有来自大学校园的一些计算机犯罪、打群架、偷窃、失恋杀人等等案件,屡屡见诸报端。
大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加强高校法律基础课建设,在高校,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 学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采取多中渠道整体提高加强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关键,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会、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 增加学法生接触律知识的机会,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的育人氛围, 以此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应把法制教育活动渗透到校园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加强观念,使法制教育得以深入持久, 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将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法律的知识。 学校应紧紧围绕“法治”这一中心来进行,开展法制治教育,强化法治理念,使大学生养成与现代法治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尤其是培养其“守法”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使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大学是一个人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多受一些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常常导发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家庭,他人,社会等,极端不满,容易诱发,滋长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高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成立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助的部门。 教师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使法制的观念、法律意识得到强化,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加强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实践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大学生要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自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现象,并结合自己及身边很多的法律实事进行思考,通过对这些的把握,来感知社会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方向,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学习法律知识,学以致用,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能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 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的约束,加强自身的自律性,进一步融入社会。 所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 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意识到,社会未来是他们的,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形成知法、学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识,促进他们更自觉地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
良好的家庭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守法意识的培养有着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其模仿的偶像。 父母的素养,品行,举止等都将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质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应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内的氛围庸俗低级,孩子将长期的感染熏陶,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情趣,心理和个性的形成。 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总之,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熏陶与个人的接收的结果。 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建设好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步伐。
[1]李丽.浅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养途径[J].电子商务,2011,314.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OL].法律教育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