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王风娥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48)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
李 敏 王风娥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48)
在老龄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具可行性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本文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分析,概括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社区养老;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即1776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加;养老机构严重不能满足需求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具可行性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依托社区现有的组织机构和软硬件设施,为居住在本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乔志龙认为,社区养老是社区工作者利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系统,通过协调向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与非专业服务相结合的人性化服务过程。
一般认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具有:非制度性、综合性、互动性、福利性、地域性、服务性这六大特点。它作为对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之所以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还在于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可行性。一方面,养老不离“家”,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即能为老人提供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的平台;另一方面,它还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量节约养老成本,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随着社区管理机构发展的科学化,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老年人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社区养老必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养老方式。
在推进社区养老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1年,民政部下发[2001]145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这项计划在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将彩票福利金的80%用于资助老年人福利。2005年3月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城市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出台,为推动我国社区养老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随着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各城市都在根据本地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社区养老模式。我们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和西安市莲湖区的案例进行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就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海淀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为原则,构建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基本建立,以日间照料、家政、休闲为主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开展了送餐、日托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区域内养老压力。
艾东就西安市莲湖区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总结。目前莲湖区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日常生活服务、精神生活服务及医疗保健三方面的服务内容,居家养老工作呈现出信息化、市场化及福利化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典型特点。该区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为社区养老提供信息支撑;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同时,区政府对部分无能力支付养老服务费的老人提供无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对社区内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活动予以财政支持和补贴。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了有效且优质的养老服务。
综合不同学者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总体朝着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现阶段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着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一些地区开展此项服务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对街道的补助、社区办公经费等,福利彩票和相关的社会募集收入远不能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较低,涉及面较窄,这使得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发展艰难。
现存的社区居家养老关注更多的是贫困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高龄老人的基础医疗服务等一些具有明显福利性质的内容。并且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总体性系统规划。同时,相关指导性的政策还很不完善,纵向上缺乏一部法律位阶较高的统一规划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保障法》;横向上,现有的各项政策之间衔接性较差,涉及社区养老事业的面偏窄并更多强调福利性,忽略了对非盈利机构以及各类“银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在我国虽然也开始了对社工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但大多停留在短期的简单培训上,提供的多是类似于家政服务的项目,满足不了现阶段老年人对于高层次养老的需求。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行政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内容繁重,但人员数量有限,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些社区甚至都没有专职负责养老项目的工作人员。人员的缺乏也构成了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瓶颈。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型的养老模式,从服务的提供者到服务的享受者,都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对于提供服务的社区居委会来说,常常缺乏主体意识,仅仅作为政府和居民沟通的桥梁而忽视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对于享受服务的社区老年群体而言,根深蒂固的家庭养老思想使得他们对公共养老服务存在疑虑和偏见,尤其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邻里之间缺少了过去的交流和沟通,这也使得老年人更难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针对以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对于资金的筹集,除了政府要适度规划,合理增加对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外,更多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基础性作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应从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事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从非经济实体向经济实体转变、从财政维持向自负盈亏转变,使得市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不同,形成不同档次的有偿服务、抵偿服务等,这样既增加了老年人的选择余地,满足了有经济能力群体对高水平服务的需求,又推动了“银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首先从总体规划上看,应加快出台一部总体性、宏观性的《社会保障法》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指导。其次,在具体的各项政策制定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规范。引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对参与社区养老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提供税收和政策方面的具体优惠;制定指导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具体规范,促进相关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养老建设。再次,政策的制定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性,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对不符合现状的项目作出及时的调整。
应对现阶段专业人员紧缺的现状,从短期角度,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定期的基础社工培训项目,使现有社工在工作之余定期补充新知识,边工边学,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从长期角度看,要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地位,形成从专职技校到研究生教学一系列的社工培养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需求。同时,社区还可以和本地高校联合,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社区老年人服务。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社会化的过程。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主体,一是要强化对社区养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走访社区老人,掌握准确的数据,在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社区特点的服务内容。二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使老年人认识到社区养老的优越性。包括组织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开办老年学习班、开展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等。在社区的带动下,老年人必定会逐步接受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在社会中度过一个舒适的晚年。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之一,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可行性。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又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1]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3).
[2]艾东.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新实践——基于西安市莲湖区的经验总结[J].新西部,2011,(21).
[3]何谦,陈汉平.浅议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7,(3).
[4]刘辛.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5]曾昱.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J].西北人口,2008,(3).
[6]祁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J].城市问题,2011,(11).
[7]朱慧.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8]高磊,许琳.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1,(11).
[9]张雅.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 2010,(5).
李敏(1988—),女,山西晋城人,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在读。王风娥,女,(1965—)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