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煦 袁 鑫
(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 中国北京 100091)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和平建国思想的演变
张 煦 袁 鑫
(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 中国北京 100091)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争取和平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或限制内战在局部地区的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战后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其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毛泽东尽管认为内战与和平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认为只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性要大于战争的可能性;停战协定签订后至四平之战结束阶段,毛泽东认为这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真诚希望与国民党及国内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四平之战后至全面内战爆发,鉴于中共的力量不足以制止内战,毛泽东争取和平主要是从策略考虑,即尽可能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指出:现在的情况,是抗日战争的阶段已结束,进入了和平建设阶段。我们现在新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和平是能取得的,苏美英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和平,我们需要和平,国民党也不能下决心打内战,因摊子未摆好,兵力分散,内部矛盾。毛泽东还强调,我们要学会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斗争,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会议经过讨论后确认,“和平、民主、团结”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利益所在;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同国民党谈判的方针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同蒋介石作针锋相对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民的意愿和要求,进行一定的政治改革,以维持国内和平,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
8月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同国民党和平谈判的通知》,指出: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国民党“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通知还说明党关于和谈的方针是:在谈判中我方准备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必要的让步,以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通知还要求,如果出现和平发展的局面,我们应当努力学会合法斗争的一切方法,但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
重庆和谈从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在这段期间,毛泽东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直接同蒋介石举行过多次商谈。周恩来、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就有关问题进行具体谈判。因国民党对这次谈判缺乏诚意,并且也没有估计到毛泽东等真会如此快地应邀来重庆。所以,他们也根本没准备好谈判的方案,在谈判开始后,只好由中国共产党方面先提出意见。9月3日,中共方面将拟定的两党谈判方案十一项交给国民党代表转蒋介石,其中关键的两个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必要办法问题。9月4日上午,蒋介石召集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开会,把他仓促拟出的《对中共谈判要点》四条给他们。他的方案不但拒绝中共提出的要求,而且强调“军令政令之统一”,并严格控制中共军队以12师为最高限度。
为了打破谈判僵局,取得和谈的实质性成果,以实现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争取全国人民的支持,毛泽东坚持以“让步换同情”的策略,在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上作出了灵活的让步。
关于军队问题,这是国共双方争执最为激烈的问题。开始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方面认为,解放区军队在八年抗战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应该得到合理的编制,现有120万军队在大量裁减后至少也应整编为16个军48个师。蒋介石却力图对它缩编,坚持不能超过12个师。双方意见十分悬殊。在相持了两周之后,为了打开谈判僵局,毛泽东、周恩来决定作出让步,并向国民党方面表示:中央军队与中共军队之比数可让步为六比一,即中央现有263个师,中共应有43师;如中央军队缩编为60个师,中共应为10个师;中央军队如缩编为120个师,则中共应有20个师。但是,国民党代表对中共的让步仍不肯接受,在9月21日会谈时表示中共军队编制,至多亦不能超过5个军16个师。最后,中共方面又作出让步,表示在公平合理整编全国军队的条件下,愿将它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至24个师,至少20个师的数目。国民党方面也被迫表示:全国整编计划正在进行,此次提出商谈的各项问题果能全盘解决,则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为20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关于军队的驻地,中共方面也作出让步:第一步,拟将海南岛、广东、浙江、苏南、皖南、湖北、湖南、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等八个地区之军队撤退,集中于苏北、皖北及陇海路以北地区;第二步,再将苏北、皖北、豫北三地区之军队撤退,而中共之军队集中驻防于山东、河北、察哈尔、热河与山西之大部、绥远之小部与陕甘宁边区等七个地区。国民党方面开始不予接受,最后被迫表示:关于驻地问题,可由中共方面提出方案,讨论决定。
在解放区问题上,中共方面也作出很大让步。中共方面开始提出解放区解决的办法是:山西、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五省主席及委员由中共推荐;绥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广东六省由中共推荐副主席;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直辖市由中共推荐副市长;参加东北行政组织。国民党方面对此拒不接受。在9月19日会谈时,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商议之后,决定作出让步,提出:山东、河北、察哈尔、热河四省及陕甘宁边区之主席,由中共推荐;山西、绥远两省副主席,天津、北平、青岛之副市长,也由中共推荐人士充任;苏北、皖北、豫北之地区,中共军队撤退前,其专员、县长由中共委任;北平行营由中共负责,并仿东北行营例设政治委员会,由中共负责。国民党仍拒不接受,并攻击这是分疆而治,割据地盘。此后,中共方面又让步并提议:在解放区重新进行县级民选,选出县长与参议会;凡一省或一行政区有过半数县已实行民选者,由县参议会产生省参议会,省参议会选举省长与委员,呈请中央加委。对此,国民党方面还不同意。9月2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经过商议考虑后,又提出一个新的让步方案:暂时维持现状,即现在各省政府所能治理之地,由省府治理之,省府不能治理者,由解放区治理之。最后由于国民党的顽固坚持,终未达成协议。
中共方面在重庆谈判中对一些重大问题一再作出让步,表明了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赢得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同情,中间派力量也普遍认为中共对和谈是真诚的,做到了仁至义尽,并对国民党方面一再使用压服手段的做法表示不满。通过这次谈判,中共不但与国民党方面签订了《会谈纪要》,迫使国民党承认中共的地位,而且使中间派力量和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有利于推动党在国统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1946年1月停战协议签订后,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集中到了东北。毛泽东一直认为,只要在华北和东北取得“有利地位”,甚至取得“自治地位”,是迫使国民党妥协,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东北取得有利地位,更是毛泽东的长期战略考虑。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一度提出夺取整个东北的计划,但随着国民党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以及苏军的阻挠,毛泽东很快不得不放弃夺取全东北的战略,对东北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决定对国民党“采取和平合作的方针”。1946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进一步确定在东北的方针是力求和平解决,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认为“拒绝与国民党合作的思想是不正确的,行不通的,必须在党内加以肃清。”并认为“如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内战方针,我们必归失败。”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在东北政策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国共关系总体缓和。全面停战后,“政协改组政府谈判已获有结果”,全国均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和平合作不打内战。二是在美苏关系紧张的局势下,中共领导人担心即使暂时打败国民党军队,美军还有可能进入东北。苏联关于东北内战将“引起美军入满”的警告使他们不能不慎重对待。三是中共中央相信,“苏联不会助我在东北内战,但可助我与蒋获得妥协。美国见中共无意独占东北,也不会反对和平解决东北问题。”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希望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是以国民党必须承认中共在东北一定的合法地位为前提的。但实际情况是蒋介石一直不承认东北我军的合法性,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以沈阳为中心对我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攻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越来越相信,蒋介石不愿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并实行民主改革,只有在东北打一、二个大胜仗,站住脚,才能打破蒋介石的内战方针,争取东北和平的实现与我在东北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命令林彪用全力控制长春、哈尔滨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迅速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地区,狠狠打击北进之敌。
1946年4月上旬,当毛泽东从林彪来电得知已准备集中6个主力旅在四平阻击北进之敌后,当即复电林彪,强调:“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那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4月19日,毛泽东又致电彭真、林彪,命令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决战,才能解决问题。” 毛泽东下定决心要不惜任何代价,坚守四平城,不让敌人前进一步,这与他历来主张的战略战术完全不同,死打硬拚的战术是他一贯反对的,而且此后三年再也未指挥过这样的阵地战。究其原因,毛泽东是想通过此次大战,挫敌锐气,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也就是说,毛泽东在战场上采取的方针是为谈判桌上的斗争服务的,是想通过这一大“决战”,“力争东北停战及制止全国内战”,“至少也要推迟全国内战时间”。但由于蒋军不断增加,民主联军血战月余,最后不得不撤出四平。
四平失守后,刘少奇于5月21日致电各中央局并周恩来等,判断:“现全国性的内战危机极端严重”。为此,总体部署是制止或推迟内战爆发的时间,“如不能推迟半年,即推迟三个月两个月以至一个月的时间爆发,亦将使我之准备比较充分。”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两项部署,一是要求各地“避免挑衅,拖延时间”;二是对于顽军的进攻和蚕食,应予积极打击。也就是说,由于四平之战的失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实现国内和平、争取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前途已不抱大的希望,此后争取和平,则主要是为了推迟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蓄谋已久的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终于发动了全面内战。至此,毛泽东和平建国的希望完全破灭。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同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到了1948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反动政权摇摇欲坠。中共中央于5月1日发出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国外华侨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民革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了十几次会议来讨论新政协问题,建议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重视新政协与国家存亡安危之关系”,积极贡献意见,“务使今后的新中国成为一个全国人民自由平等的国家。”民进中央领导人马叙伦指出:“上次的政协,是民主和反民主、伪民主集团妥协的。这次的政协,是民主方面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自己互相商量国是,取得一个协议,只是‘和衷共济’的,而不是妥协的。”农工民主党,则从新政协与旧政协的区别中推论出新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筹备和产生人民的新政权,这种政权是以最广大的农工劳动大众为中心实行进步的新民主主义,与本党历来主张的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民主政权完全相同。”如果说“旧政协包合着民主与反民主两大势力,构成的成份是不纯的”,国民党“还以中国第一大党自傲,蒋氏隐然是政协的中心”,毛泽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思想无法实现的话,那么新政协则完全是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国理论的指导下而召开的。这次会议,包含了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表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的大团结;这个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可以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及蒋介石集团的日暮西山,抗战结束初期毛泽东与国民党政府合作,和平建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构想早已成为历史。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国理论的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