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我国传统礼仪自成体系,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基本方式。历代统治阶级都推崇“礼治”,礼仪也成为他们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军队礼仪早在古代社会就有所体现,出征、祭祀、誓师动员、勒功、振旅、刑赏、授权仪式等等都是军队的重要礼仪。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中国古代军队里的授权仪式这一象征性活动,赋予了重大意义:“这个帝国的构成,是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如果你削减亲权,甚至只是删除对亲权表示尊重的礼仪的话,那么就等于削减人们对于视同父母的官吏的尊敬了。只要削减掉这些习惯中的一种,你便动摇了国家。一个儿媳妇是否能够每天早晨为婆婆尽这个或那个义务,这事的本身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想到,这些日常习惯不断地唤起一种必须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感情,而且正是因为人人都具有这种感情才构成了这一帝国的统治精神,那么我们便将了解,这一个或那一个特殊的义务是有履行的必要的。”授权仪式中的许多细节,一方面强化军队统帅效命君主的决心,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将士灌输誓死效命的信念。
浸润于礼文化之中的中国军队,在军事实践中筛选、过滤着礼文化的有效成分,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现代军队礼仪。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军人礼仪,就是军队各级组织和每个军人按照条令条例的规定,在各种场合时机所要表现的礼节礼貌以及对外交往中正确的言行举止。它是军人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军人道德行为的基本方式。
军事法律文化包括制度形态的军事法律制度、军事法律规范、军事法律组织机构、军事法律设施和观念形态的军事法律心理、军事法律意识、军事法律思想体系等。我军现代礼仪制度是通过条令、条例规定下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因此,我军礼仪制度从属于军事法律文化制度形态的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范畴。作为《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是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军委颁布实施的。是军队实施军事行政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对于我军正规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002年之前的《内务条令》中规定了“军人礼节”、“国旗、军旗、军徽的使用和国歌、军歌的奏唱”。2002年3月颁布的《队列条令》中,专门规定了“国旗的掌持、升降和军旗的掌持、授予与迎送”以及“阅兵”仪式的内容。2007年10月,总政治部下发《关于制作颁发军官军衔命令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最新修订颁布的《队列条令》中,新增加了《纪念仪式》一章。这些法定的礼仪,使军事活动中的所有军人都做同样的事,协调一致、紧密配合。这种高度的统一性构成一种强大的群体压力,对军人心理产生强烈暗示和影响,放大从众心理,产生服从或从众行为,成为军人精神行为中的“规矩”,促使军人对执行纪律具有高度自觉的服从意识。
军队礼仪具有其严肃性和秩序性的特征。一方面,军队礼仪的时间、地点、服饰、角色、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求组织流畅、严谨有序、士气高昂。违背程序或规定,就被视为禁忌。礼仪的人文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之中。如在升国旗仪式中,有人窃窃私语或打闹嬉戏,就会受到群体的指责,认为是对国旗的不尊重;在缅怀革命烈士仪式中,军人就要神情庄重严肃;即使在活泼轻松的庆典仪式中,也要注意军人形象,不能做不符合军人身份、不符合军人纪律的事。另一方面,军事法律文化不断的强化着军队礼仪制度的秩序性。以海军的礼仪为例,在《舰艇条令》中明确规定了我海军舰艇的各种礼仪,如我军船舰与外军船舰在公海上相遇时的礼节,海军礼炮,迎接外船舰来访时的礼仪,我军舰艇或代表团出访时的礼仪。尤其明确了军舰在外国港口时,舰艇停放、军人仪容仪表,表明舰队礼仪代表一国军队的秩序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