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霄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重温毛泽东的《实践论》,我们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实践论》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谈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1]这就告诉我们,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再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没有第一步的感觉--人的眼、耳、口、鼻等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人就不会有色彩、声音、味道、气候等一切的感觉,他会变成一个“白痴”,谈不到有什么感性知觉,更不可能产生思想,运用脑子去思考分析,判断问题了。刚生下来的婴儿,如果把他关闭在一间房子里,不叫他与外界接触,那末他长大了必定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傻子”,“狼孩”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一种很朴素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活动,只能看到事物的片面的、表面的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种直观的反映事物,只能说明事物的外壳而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容及实质。如果依据这些表面的观察就肯定是非,往往会使我们陷于主观、片面的境地而犯错误。而理性认识是认识深化的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一个数量上的发展,而是一个质的变化,是思想运动的更高一级的向前推移。这就需要我们常说的要“开动机器”、“用脑子”、“心里盘算盘算”等等。如果没有这一番思想加工工作、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就无法看透它们的本质同内在联系。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论断,概括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两大基本任务,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功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方向。
所谓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能符合客观实在。改造客观世界是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要胜利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因为:第一,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观点、方法不同,因此,往往一个事情,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甲认为好者,乙认为坏,丙又可能认为它不好不坏;第二,由于每个同志的出身,工作经历,生活环境,所处工作地位不同,有时也常常产生主观片面性,一种人容易犯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而另一种人又容易犯经验主义或者其他什么倾向;第三,人们的主观世界永远也不可能同客观世界完全吻合一致而不发生矛盾。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那就要随时提高自己的认识,改造自己的思想,使它迎头赶上。
同样,改造主观世界又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进行,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改造主观世界并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或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检验认识能力,使人们看出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的差距,从而暴露主观世界的缺点,衡量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效果。所以说,改造主观世界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必然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客观世界总会展示新的领域、新的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永远不会完结,错误的产生总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有不断地改造提高,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把握实际,改造客观世界。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个结论高度概括了《实践论》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批判了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各种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
认识是由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构成的。离开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的矛盾,就谈不上认识。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发展过程。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认识又是要揭示真理,而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所形成的科学认识。人们要获得真理性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统一表现的是具体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相一致只能是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而统一表现的又是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僵死的、疑固不变的。所以,实践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着,随着实践的具体过程推移到一个新的阶段,认识也就必须随之而改变,使之和特定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只有这样做到统一,才能避免工作失误,少犯错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虽然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然而,人们认识客观往往受着许许多的限制,如科学水平、技术条件、当时观察问题的角度等,对一个事物也可能一时认识不透彻、不全面。由于有这么些原因,所以并不是人们一接触事物,或稍加分析就可以完全无保留地认识客观的,需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发现原来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存在某些矛盾的地方,即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地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也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总之,《实践论》是反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丰硕成果,也是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军事、文化、组织路线的锐利武器。正是在《实践论》和后来《矛盾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需要我们掌握《实践论》的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推动国家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