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勋 蒋 睿
(天津武警后勤学院 中国 天津 30016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所谓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具有时代特色,就必须在建设发展中明确时代定位,准确认知时代主题,主动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就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作一简要论述。
首先,要在宏观层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定位,树立大时代观,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判断社会主义的时代方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方法和价值目的为支点,从事实出发,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首要方法论是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阐发中,马恩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形成了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
所谓历史尺度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为此,提出了“五形态论”。所谓价值尺度则是指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进步出发来对社会历史进程和实践作出价值评价,突出的是社会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提出了“三形态论”。马克思有关人类历史划分为五阶段和三阶段的理论都是从人类大历史的视角提出来的。他们把漫长的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其在世时也仅处于第二阶段,并且至今我们仍处于第二阶段,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概念。所以我们还处在资本改造旧世界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本继续成长和社会主义因素发生的时代,是一个社会主义成分迅速成长和资本主义为自己的解体培育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时代,历史正在实践马克思的理论。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很好地把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也是所处的大时代方位。
其次,要在中观层面科学判断时代主题,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主题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世界性的最主要的问题。列宁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2]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在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对中国国情、世界发展的态势和时代的特点作出了科学的判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前提。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3]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表述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面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形势时,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对时代主题的看法,而且在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进入新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发展,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没有改变,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的思想能否经受住考验?我们的战略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对此,江泽民作出了明确回答:“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我国的现代化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的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4]今天,我们更需要科学判断和分析这一主题,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再次,要在微观层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自觉应对当今时代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广泛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美国推行所谓“再平衡战略”、“重返亚太”,搞跨太平洋伙伴联盟,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新战略,中国周边国家也有新动态,总之我们要研判和把握好这些新变化,积极应对。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要把和平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准确抓住中国在当代世界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应时代的要求,实现理论、实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时代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和复杂的命题。这里的“时”不仅是时间,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主义适应信息化、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这一现代文明的主要和现实载体的扬弃和发展。
首先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用世界眼光就是用世界现代化的大视野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我们也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而当时是背离了世界现代化大潮。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提出了“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5]今天来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可能会想得更多。放眼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正在不断变革中探寻着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和现代化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念。
当代西方著名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认为,世界正呈现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式现代性转变的国际潮流。当今时代,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大的时代条件和全球环境而独立存在,中国也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时代条件下,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带有全球普遍的时代特质。他寄希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确立另一种现代性,与现下殖民现代性为内核的欧美中心现代性相抗衡以至成为一种替代方案。在德里克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寻求另一种现代性和未来的方案,目标就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以便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性。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2009年9月9日胡锦涛指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长期实践的四点重要启示,首先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其次,在全球化大潮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来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必须使这个理论本身具有一种开放的内在品质,主动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以广阔的视野了解和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特别是注意运用最新的世界因素来说明和发展我们的理论,开拓我们的道路。我们要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再次,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近代生产力的三次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从根源的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6]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积极回应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要求,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口号。[7]198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进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强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8]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论断,党中央进而实施了“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历史作用的社会主义,才是紧跟时代的现代科学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决定的。”[9]
要坚持开放包容,实现合作共赢。我们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时代精神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或主要特色,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要更加鲜明地弘扬时代精神,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是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开放也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开放才能与时代对接,开放才能与世界相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理论空间、实践前景十分广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根据新时代新问题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地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0]“要弘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世界发展潮流,必然会落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为本本,不受教条,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1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弘扬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胡锦涛指出,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靠改革创新。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弘扬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41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143页
[3][5][6]《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 版 第105页、151页、291—292页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1页—122页
[7]《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64页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页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06页
[10][11]《江泽民文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版 第103、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