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应有产业意识

2012-08-15 00:51李文明
当代贵州 2012年26期
关键词:凯里银饰黔东南

文Ⅰ李文明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应有产业意识

文Ⅰ李文明

开展全民参与的银饰、服饰生产加工,公司订单运营,政府补助的产业模式,既让老百姓乐意参与,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让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任何文化现象,如果没有开发利用价值,文化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没有生命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是手段,利用才是真正的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和合理开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旅游业说到底就是文化产业。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所具的潜力巨大,其独特性和原生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具人无我有的唯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民族服饰制作业。这一行业的人力技术资源在我州蕴藏堪广,苗、侗、瑶、亻革等民族的妇女几乎人人能织善绣,黔东南苗侗服饰已被众多省区的演艺界择取而用之 。

二是银饰煅制业。这一行业尤以传统的银饰煅制加工为主,发展潜力巨大,雷山、台江、黄平等地的众多银匠村,银饰制作专业户数以千计,这些传统银饰加工技术,早已延伸到全国各地,仅凯里地区的银饰加工,其成品已初俱规模,已向产业化发展。

三是苗、侗民间建筑营造业。黔东南独有的鼓楼、花桥、吊脚楼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多年前就开始输出劳务技能,深圳民俗文化村,上海民族文化园,清镇红枫湖民族村,北京野山坡苗族文化园等特色村寨建筑,都留下了黔东南苗侗建筑艺人的足迹,2006年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黔东南侗族村寨》,更是使苗侗民族建筑营造技艺,闻名远近,声震遐尔。

四是民族艺术演艺业。如何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激活旅游演艺产品市场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于山水胜景和人文风情,向旅游者展示的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大有可为。比如依托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天下西江》就可以尝试这一途径。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表演艺术的各个门类品种,将民间传说、经典民歌、民族风情、山水胜景等自然和人文元素创新组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演艺产品。

五是传统民族餐饮业。以凯里亮欢寨、侗寨楼、侗家寨为代表的特色风味餐饮,生意蒸蒸日上。从江香猪、下司野鸭、凯里酸汤鱼叫响远近,吸引了四方食客。

六是民族传统竞技业。凯里芦笙节上举办多年的斗牛大赛、麻江斗鸡赛等传统竞技项目,虽说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但其潜藏于其间的产业潜能早为有识之士注目,其产业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七是民族传统工艺品业。如黄平苗族泥哨、侗族地区的根雕以及各民族的手工艺品,在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大赛上,黔东南州众多的传统工艺纪念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引领市场,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07年,一方名为“斧钺天成”的思州石砚在网上炒得火热,价格已超过2万元即是证明。

八是民族原生态艺术品音像出版业。黔东南原生态民族传统艺术众多项目已列为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具有巨大的国内外潜在市场。原生态传统民族艺术音像出版业,无疑是黔东南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不容忽视。

如果上述独特的优势资源能与旅游深度的结合,定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进入产业性的生产性保护能使民族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得到弘扬发展。我们在雷山县的开觉村和镇远的报京村开展全民参与的银饰、服饰生产加工,公司订单运营,政府补助的模式,既让老百姓乐意参与,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让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责任编辑/戴 聪)

李文明,现任贵州省黔东南州文体局副局长,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黔东南州作协副主席。发表民族文化研究论文2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远去的风情》、《千年短裙》等。

猜你喜欢
凯里银饰黔东南
遇见黔东南
高浮雕银饰
这里有一枚“金钉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诗书画苑
银饰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变脸 凯里·欧文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