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柱
也谈读点历史
王建柱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这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足迹,是前人创造的积累。学习历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治国安邦的本领;学习历史,有益于个人的修养;学习历史,对于认识国情、指导革命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深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又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史学自产生以来就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例如,在《诗经》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诗句。西周初年,周公叮嘱周成王说:“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意为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借鉴夏、殷两代的经验教训。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引起了历代帝王、官吏的极大关注。有人还将其编为警句: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学习历史,对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尤为重要。清代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即要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必须先研究蕴含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视历史,更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正是继承了黑格尔的“巨大的历史感”,研究了整个历史,因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善于运用历史借鉴的典范。他的许多成功的决策,都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土地革命时期,他鉴于历史上有些农民起义犯流寇主义错误的教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思想。1949年春天,蒋介石提出了划江而治的方案,当时有些外国领导人也提出类似的建议。毛泽东断然予以拒绝,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并告诫全党“不可沽名学霸王”,避免了革命半途而废的历史悲剧。在进北京前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把夺取全国胜利比喻为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把执政看成是“进京赶考”,一定要考好,决不当李自成,从而避免了重蹈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历史覆辙。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文革”被下放到江西期间,潜心研究二十四史,汲取历史智慧。1987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给予了雄辩的回答——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以后,他又多次提到学习历史,并告诫全党:“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就应该研究、熟悉该部门的历史;负责某个地区的工作,就应该熟悉和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如此才可能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内行的领导者。
此外,历史还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著名学者章太炎就有“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的精辟论述。例如,不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就不知道什么叫祖国,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至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更离不开学习历史。列宁说得好:“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历史是深山,是大海。学习历史,就是到深山、大海中去探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我们干部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不能皓首穷经地沉溺于故纸堆中,贻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历史一定要从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着眼于历史经验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践问题的历史启迪。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身上肩负着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使命,因此要养成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习惯,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脚踏实地地兴旺发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