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夏雨
“矿工发明家”的朴素情怀
■谢夏雨
煤矿给了伏军稳定的工作,给了他美好幸福的生活,伏军则为能给煤炭生产贡献力量而感到光荣。伏军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专家,完成了方便易行又安全可靠的技术革新。他把自己的专利技术无私地奉献给煤炭生产,奉献给祖国的煤炭事业。
——采访手记
他是一位普通的矿工,又是一位优秀的矿工;他奉献着一项项智慧的成果,也获得了一顶顶光荣的桂冠。2004年9月28日,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一采区机电队工人伏军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获得了首届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2010年4月27日,伏军又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一次,他获得了当代职工的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在首届感动中国的(百名)矿工评选中,伏军光荣当选;2012年,他再次当选感动中国的(百名)矿工……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没有学习的榜样。出生于1950年代的伏军从小就有一个朴素的理想,就是当和父亲、叔叔一样的煤矿工人。这个理想曾经很近——他经在煤矿生活了10年,不过只是矿工的儿子;这个理想又很遥远——他直到21岁才得以实现。
1979年10月,21岁的伏军从河南民权县老家来到山西西山矿务局杜儿坪矿,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年轻的伏军当了矿工,被分在父亲所在的掘进三队。这时候,伏军的叔叔也在杜儿坪矿生产一线,还是矿上的劳动模范。叔叔和其他劳模的宣传挂像让他羡慕,让他仰望,让他有一种奋进的力量。淳朴的伏军感受到叔叔的这份荣光,也有了亲切而清晰的学习榜样。他看重矿工这个普通的工作、仰慕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劳动光荣的荣誉感油然而生:要能当上劳动模范该有多好啊!面对那些劳模挂像,他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是新时代的煤矿工人,一定要向叔叔和师傅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干出个名堂!
伏军曾经是个好学的少年。还在老家上小学时,他就努力学习,勤于琢磨,并对拆卸、复原家里的钟表、玩具等机械装置情有独钟。现在,当了矿工,伏军就成了个爱钻研的青年。看到师傅们勤劳吃苦,他心怀敬意;看到工人们打“老汉木”费时费料,就进行琢磨。为什么马机时常将“老汉木”拉倒?为什么不改进劳动技术?为什么不想办法减少掘进开口的劳动强度?他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他要解决这些问题。他运用中学所学的力学原理,提出把“老汉木”打在受力平分点上,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解决了长期的“浪费”问题。伏军还运用几何学原理,提出新的掘进开口方法,并给师傅们讲解其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先进的技术一旦运用,就会大大解放生产力,就会给工人们带来轻松、愉悦。采用伏军的方法,掘进开口时不仅节约了大量支护材料,而且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师傅们工作轻松了、劳动快乐了,于是很喜欢伏军,说他为大家解决了多年的技术问题;于是也很佩服伏军,夸奖伏军有两把刷子。队领导也因此赞赏他,喜欢上这个工作勤奋又喜好钻研的小伙子,而且认定他为生产骨干,激励他为安全生产多做贡献。
时代在阔步前进,矿山在飞速发展。1981年,建矿25年的杜儿坪矿适时扩大生产,开始向年产300万吨原煤的目标进军。生产规模加速扩大,职工队伍迅速壮大,矿上因此急需一批机电维修人员支撑局面。伏军本来就是生产骨干,本来就是技术大拿,他对掘进三队了如指掌又举足轻重。按说队里很需要伏军,要想方设法留住他才是。但队领导为全矿着想、为大局担当,“忍痛割爱”,推荐他到矿务局参加培训。从此,年轻的伏军就从掘进队调到机电队,由掘进工成为电钳工,而这一“电钳”就是30年。
杜儿坪矿是个高瓦斯矿井。为减少无计划停电停风,防止矿井通风瓦斯重大事故的发生,矿上根据原煤炭工业部要求,从1998年6月起在井下局扇通风系统全部配用双电源、双风机,并在两台风机之间安装了江苏一家无线电厂生产的JDQB—I型自动切换器。这种切换器迅速投入使用,其工作情况却迅速让人陷入沮丧。一台开关运到井下,用不了多久就发生故障,失去自动切换功能。故障频频发生,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井下局扇的正常运转,也给通风安全留下了隐患。长此下去,怎么得了?没有办法也想不出办法,杜儿坪矿只好请来厂家技术人员修理改进。毕竟是严重的技术问题,毕竟存在着严重的“生理”缺陷,“专家”修理多日无济于事,对此困局也别无良方。连厂家都不能修理好自己的产品,这让矿领导很是挠头——兴冲冲购回100台自动切换器,满以为解决了大问题,不料自动装置不自动、切换装置不切换,刚刚使用了一个月,这价值40多万元的自动切换器即自动报废。
怎么办啊?摊上了这事,又能怎么办啊!
眼看着矿井安全受到影响,伏军心里比谁都着急。他已经在电工岗位工作了18个年头,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无数。现在矿上的安全遇到了难题,他一个老电工、一个工友敬佩且领导信赖的老电工,难道就不想啃啃这根难啃的骨头吗?难道就不能啃啃这根难啃的骨头吗?不错,有着十多年电工经验的伏军不只是着急,他早就想着如何下手。他开始沉默、思索,他于是跃跃欲试,决心下定了,他要攻克这道难关!伏军思考的结果初步成型,他大胆提出了改造矿用隔爆型真空磁力启动器以替代原有切换器的建议和方案。队、区、矿领导看到他绘制的设计草图,赞赏他不怕困难的矿工本色和向专家挑战的无畏的勇气,立即给他以全力支持。
1998年炎热的7月,伏军向一道巍峨的雄关发起了冲锋!这是一段攻关的日子,这是一段攻坚的日子!为了攻克“自动”的难关,伏军废寝忘食、如醉如痴——他一次次修改自己的设计,一次不行再画一次;他一回回在地板上进行设计,独自一人却念念有词。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五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六易其稿,当又一次望见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明月,感知到窗外飘进来的一丝丝凉意时,伏军终于攻克最后一道难关,完成了科学的理论设计。
理论出来了,但还只是理论;设计完成了,也只能算是设计。而只有经过实践、实验,才能证明它是否真正科学,才能确认它是否切实可行。为了这个科学的“发明”,伏军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啊!也为了这个科学的“发明”、为了矿井的安全生产,矿上专门成立了由机电副总工程师挂帅的实验小组反复试验。实验是严谨而隆重的,机电副矿长、机电科长、机电科主管工程师和各采区机电队技术员悉数参加。矿领导忙啊,他们要下井、开会、部署工作,还要解决许多的问题,但到了实验的关键时刻,矿长、生产副矿长、矿总工程师都到达现场“观战”。
实验是兴奋的,一项发明即将成功;实验是严谨的,容不得有一丝马虎。伏军渴望着实验一举成功,渴望着他的发明能早日到井下投入运行,他多想他的发明能更快更多地为矿上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啊!他想起小时候老师用伟人的话对同学们进行教导——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起小时候父亲告诫他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也想起刚当上矿工时面对叔叔等劳模挂像立下的誓言——我是新时代的煤矿工人,一定要向叔叔和师傅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干出个名堂。试验成功了,不就是做了好事,不就是努力工作的证明,不就是干出名堂了吗?
一切都还比较顺利。在地面第一次试验后,伏军对真空接触器形成开关做了一个较小的改动;第二次试验后,他又进行了一个不太大的改装。两次微调后,双风机、双电源达到了设计要求,成功地实现了地面自动切换。之后,继续进行了二十多天的井下试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伏军终于梦想成真——他研制的单台开关可直接控制三相电动机的启动、停止或反转;双台开关连锁实现以风机专供电为主的自动相互切换,且主供电路与辅供电路简易可调。矿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检测,认为这一技术切实可行,就于1998年9月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开拓二队和开拓四队。开拓二队应用伏军的发明,顺利运行;开拓四队使用这一技术,也没有问题。之后,还是在9月,杜儿坪矿又将这项技术在全矿开拓队和掘进队的所有局扇推而广之。
伏军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专家,完成了方便易行又可靠安全的技术革新,为矿节约了大量资金。一个月、两个月……一切都在正常进行,一切都在正常运行,没有问题了,真的没有问题了,伏军于是放下心来。他于是对他的这项技术进行总结、整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申请。1999年7月23日,伏军的“井下风机自动切换供电装置”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你真有种啊!眼见了儿子的日夜苦战,又得知他的发明获得成功,伏军68岁的老父亲喜泪纵横。这位在井下奋战了36个春秋的老人,深知煤矿工人的艰辛,而老人要儿子到矿上上班,就是要让他有一份工作,就是要让他有个出息啊!现在儿子出息了,有了发明成果了,他能不高兴吗?可他还是对伏军说:你有种啊,可你不能贪心、不能骄傲啊!
伏军没有骄傲,也没有贪心。
伏军的发明看似简单,却映照着一个“矿工发明家”卓越的智慧;伏军的发明看似微小,却在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他的技术发明和事迹在《西山煤电》报、《山西煤炭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刊发后迅速传播,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西铭矿、官地矿、马兰矿,乃至阳泉煤业公司、晋城煤业公司、大同煤矿集团等单位纷纷派工程技术人员到杜儿坪矿取经,向伏军请教。
国家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凡采用专利技术,均须向技术专利人交纳技术专利转让费,否则即为侵权。伏军不是没有考虑过报酬,他的孩子还在上学,他的家境也并不富裕;伏军也不是没有想过转让费,不然他为什么要申请专利呢?但伏军还想,他在煤矿20年,是煤矿给了他工作,给了他美好幸福的生活;岂止是他的工作,他父亲的工作、他叔父的工作不也是煤矿给予的吗?煤矿对他、他家有恩,能为煤炭生产贡献力量是他对煤矿恩情的报答,是他的光荣义务和责任啊。所以他努力地工作了,所以他发明创造了,所以他把他的发明贡献了!成功地发明“井下风机自动切换供电装置”,这是“矿工发明家”伏军的心血的结晶;无私地奉献发明成果,这是“矿工发明家”伏军的朴素的情怀。他无偿地向兄弟单位介绍、传授自己的专利技术,使个人“专利”成为“共享”的技术。他把自己的专利技术无私地奉献给煤炭生产,奉献给祖国的煤炭事业!
伏军的“井下风机自动切换供电装置”获得的是“实用新型”技术专利,这项技术的确“实用”——不仅便于操作、安全可靠,而且节省设备、节省材料,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9对矿井,因为无偿地使用此项专利技术,每年减少无计划停电停风5000多次,局扇事故率下降90%以上。
为煤矿安全生产攻克难关,伏军获得了一片赞誉;发明成功专利技术,伏军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为了井下运输安全,杜儿坪矿广泛运用“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而伏军在胶带、绞车运输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在信号无电、照明灯不亮的情况下胶带或绞车仍可操作运行的潜在隐患,于是认真钻研,于2003年10月提出实施“信号电闭锁”,并拿出了具体办法。按照他的“闭锁”办法,如信号、照明电源消失,胶带、绞车即停止运行;信号、照明有电,胶带、绞车方可运行;运输中一旦发生意外,可及时地发出信号,停止运行,减少和避免跑野车、拉皮带等事故,提高运输安全系数。伏军发明的这项技术创新成果,已被杜儿坪矿和西山各矿推广运用于胶带运输、轨道运输和开拓、掘进运输,使矿井胶带运输的使用水平得到提升。针对矿用隔爆器远方操作接线误启动和产生接地火花问题,伏军查找原因,实施了远距离操作按钮接线改造,消除了这两项隐患……
伏军是辛劳而无私的,他的专利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伏军是勤奋而幸福的,他的工作和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被杜儿坪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太原市评为劳动模范。2004年9月28日,伏军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表彰大会上,他和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李斌一道走上领奖台,同时获得首届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他因此成为山西省和全国煤炭系统获得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的第一人;这一年,他还获得山西省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2007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矿工,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4月,伏军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4月,伏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2011年,伏军当选山西省十佳班组长。2012年,伏军再次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
伏军做出了惊人的奉献,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成绩,一如既往地勤奋钻研、努力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刻苦攻关。他是矿工的儿子,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是共产党员,他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他有一个心愿——让全国的煤矿和煤矿工人都能安全生产——这也是“矿工发明家”伏军的朴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