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2012-08-15 00:48
观察与思考 2012年2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价值体系精神

□ 胡 坚

着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 胡 坚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追求幸福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富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精神家园的存在和发展有它的基础,如自然和物质条件,其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就有了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作为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根据中央的精神,基于浙江的实际和实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要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始终坚持一个根本,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三条基本途径,即推进精神食粮生产、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提供三个基本保障,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强化党对文化工作领导。

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核。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日益重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地位和灵魂作用。

其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和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对我国的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通过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影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显而易见,文化是当前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文化领域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其背后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能不能牢固确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不仅要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政治民主权益、经济物质权益、社会民生权益,还要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精神文化权益;不仅要建设物质生活丰盛的富裕天堂,还要建设文化生活充实的精神家园;不仅要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时下人们对文化权益的实现和保障还不满足,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特别是对道德风尚,还有不少意见,有些领域的道德滑波还比较明显,引发人们热议。在这种形势下,鲜明地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来抓,无疑会有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是从精神生产的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价值的产品形态和传播载体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之“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产品形态和传播载体是文化的“体”,是实现文化教育人们、引导社会功能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思想主流和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系统来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宣传思想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等。从“魂”的具体观念来看,包括政治法律观点、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形态。“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和思想统帅,就会乏力无彩,缺乏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误入歧途;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存续和传播,精神家园的精神作用和思想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深入推进文明素质工程,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推进精神食粮生产、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为基本途径

给人以娱乐,给人以精神享受,并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趋美,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而要实现文化这方面的功能,首先要为人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食粮。按照文化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人们需求程度,精神食粮可分为哲学社会科学、文艺作品、新闻舆论、网络文化等四个层次。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其它文化作品的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研究,加强对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切实为建设文化强省和精神家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文学艺术历来是启迪人们思想,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的一种重要精神食粮。要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建立浙江文化创作题材库,推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等作品的创作,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建设文化强省和精神家园提供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牢牢把握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稳定导向,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提供真实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巨大社会影响力正日益显现,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日益严峻。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互联网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达,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要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农村居民每月看一场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眼于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着眼于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日益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浙江省文化产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122”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走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建设精神家园中的作用。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领导为重要保障

体制和机制是活力的关键,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活力保证。要着眼于激发文化改革发展的活力,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上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人人奋发向上的生产、经营、服务机制。在市场层面上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政府包办一切文化的状况。在国际层面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让中华文化传遍世界。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完善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政策保障、财政保障,使精神家园建设步入稳健持续轨道。

人才是精神家园建设的第一宝贵资源。文化靠人创造,人才强才能家园兴。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着眼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重视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实施文化名家造就计划,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造就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精神家园建设有越来越有力的人力保障。

建设精神家园,最大的政治保证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定》的要求,从政治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精神家园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使文化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让文化领域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健全领导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推进精神家园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以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支撑,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参与为保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精神家园的建设主体。

作者胡坚,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杭州 310025)。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价值体系精神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努力构建青少年精神家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