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振津 樊润德
晋绥边区的文化建设
■贺振津 樊润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狠抓新文化建设,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方针,从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那么,当年晋绥边区是如何用先进文化建设根据地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一二○师挺进敌后,开辟和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后改为中共晋绥分局)和一二○师政治部狠抓新文化建设,先后创办了《新西北报》、《抗战日报》(后改为《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人民时代》和《人民画报》等报刊。
“晋西事变”以后,组建了晋西北文艺联合会(简称“文联”),随后又组建了七月剧社(其中分一队、二队、三队。一队演山西梆子,二队演眉阝户剧、歌剧、道情和晋中秧歌,三队演话剧、活报剧)。一二○师政治部创办了《战斗报》和战斗剧社,晋西北文联组建了文工团。晋绥边区各分区分别组建了大众剧社、人民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和雁门剧社等。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加上各县、各单位的宣传队、文工团和剧团,全边区共组建和发展了50多个文艺团体,演职人员发展到3000多人。
中共晋绥分局利用文化团体,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宣传广大军民艰苦创业,用先进的文化建设根据地,用优秀的文艺节目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冬,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政变”(亦称“晋西事变”)。中共晋西南和晋西北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提出“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日,反对投降”的主张,告诫阎锡山不要打内战,不要做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为了揭露顽固派的反动阴谋,中共晋西区党委组织七月剧社一队及时排演了《秦桧归来》和《千古恨》,借古鉴今,批判南宋大汉奸秦桧的投敌叛国活动,揭露汪精卫等人出卖民族利益,当汉奸卖国贼的可耻行为。
《千古恨》是新编历史剧,宣传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千古恨》演出后,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当岳飞被秦桧所害,台下发出一片哭泣声。当时,正值天寒地冻之时,扮演岳家军的士兵却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甚至光着身板在露天戏台上武打格斗。感人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情绪,台下有人当场高喊:“打倒卖国贼,给岳飞报仇!”“誓死不当亡国奴!”
中共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并到后台慰问了演职人员。他将演员光着身板出演记在了心里,当即指示供给部给演职人员每人做一件棉背心。
晋西北地区地瘠民穷,老百姓的生活很苦。“晋西事变”以后,在这里驻扎了好几万吃公粮的党政军人员,给当地军民带来很大的负担。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轮番“扫荡”,根据地军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开始每人每天能吃半斤小米、半斤黑豆,后来小米吃光了,只能煮黑豆吃,群众说:“早起钱钱饭,晌午饭钱钱,晚上黑豆捣成板片片。”
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中共晋绥分局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纺纱织布运动。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边区政府提出“二·五”减息政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支援抗日救亡斗争。
此时,有些群众不觉悟,怕搞减租减息导致地主夺地,所以明减暗不减。有些农民把地主退出来的租谷,暗地里又给地主送回去。中共晋绥分局发现这一问题,指示七月剧社排演《王德锁减租》,帮助群众打消顾虑,不怕地主夺地,坚决把租息减下来。兴县城关附近的老百姓看了《王德锁减息》,异口同声地说:“王德锁减息,演出的内容和俺们村的情况一模一样,咱们以前不觉悟,糊里糊涂上了地主的当。今后可不能搞明减暗不减的鬼把戏了,坚决把地主多收的租谷要回来!”河曲县刘家塔村有位苦大仇深的老农民,看了《王德锁减租》深受感动,他抱着两颗大南瓜,送到七月剧社炊事班,告诉炊事员:“你们演的戏真好,字字句句说到俺们的心坎上。俺没有别的东西慰劳你们,给你们送来两个大南瓜,让演员同志们尝尝,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晋绥文联文工团和吕梁剧社赶排了《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在晋绥边区各地巡回上演,对于推动大生产、纺纱织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44年12月,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召开,总结表彰了宁武县农业劳动模范张初元创造的劳武结合经验。七月剧社根据张初元的典型事例,编排了《新屯堡》一剧,在边区各地巡回演出。广大群众看了《新屯堡》,受到一次深刻的对敌斗争教育,很多农民表示要向张初元学习,为抗日救亡做贡献。
1942年春天,党中央发出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坚定革命信念。中共晋绥分局结合整顿“三风”,开展了以查思想、查作风、查干劲为主的“三查”活动,要求广大职工积级投身整风运动。
为了推动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七月剧社排演了《血泪仇》,用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教育广大干部参加整风运动。
《血泪仇》是从延安民众剧社移植的现代戏,说的是河南遭受“水旱蝗汤”灾害(水、旱、蝗是指天灾;汤指汤恩伯,是人祸),逼得人们走投无路、四处逃生的故事。剧中主人翁王仁厚为了保住儿子在家种地,将自己的十亩好田卖掉,到处送礼求救,最后落了个人财两空。儿子被抓了壮丁,当了顽固军,王仁厚携家逃离国统区,夜宿龙王庙,儿媳遭国民党军队韩排长强奸致死,老伴在绝望中寻了短见,王仁厚浑泪掩埋了尸体,逃到解放区参加了大生产运动,被评为劳动英雄。王仁厚的儿子王东才当了国民党的特务,潜伏到解放区搞破坏活动,几乎误杀了自己的父亲,经过反复格斗,父子终于相认,嚎啕痛哭。王东才拍胸大怒,跑到国统区杀了恶棍韩排长。剧情起伏跌荡,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大家看了《血泪仇》,纷纷举行诉苦会,以控诉国民党的反动腐朽统治。
1943年9月27日,驻扎在静乐、娄烦等地的日军,抽调59旅团85大队700余日军、100多伪军从临县白文、寨子村出发,用闪电式的战术,偷袭我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由于我军侦察工作做得好,事先得知日军出击的消息,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布置了反“扫荡”斗争,把敌人围困在兴县甄家庄一带,经过三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打死打伤700多名日伪军,在晋绥边区创造了全歼侵略军的典型战例。战后贺龙写了《论甄家庄歼灭战》,战斗剧社排演了《甄家庄战斗》,宣传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敢打敢拼的杀敌勇气。
《甄家庄战斗》是晋绥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部大型反侵略战争现代剧。当演到八路军将士带领晋西北抗日军民将日军围困在甄家庄附近的郑家岔山沟里,站在两面山头上的抗日战士用机枪、步枪、手榴弹,打得敌人乱奔乱窜、四处逃命时,台下观众大喊:“打得好!打得好!”人们看到舞台上四面八方都是铜墙铁壁,漫山遍野都是喊声雷动的抗日战士,打得敌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甄家庄战斗》所发挥的战斗威力,就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所说的:“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置于我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面前,使他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喊也要把他吓一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反革命内战。中共晋绥分局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组织远征队,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为了总结经验,中共晋绥分局指示七月剧社排演了《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让七月剧社演职人员跟随吕梁军区司令员王震率领的晋绥野战军,南下支援陈赓纵队解放晋南隰县、永和、大宁等地。陈赓司令员看到七月剧社随军演出,非常高兴,他说:“王司令不仅给我们带来战斗队,而且带来了文艺工作队,文武双全,两军配合,一定能够打败反动派!”
七月剧社跟随王震带领的部队在前线慰问演出,搭起临时舞台,演出刚开始,就听见“隆隆”的大炮声,王震司令员站在台前高喊:“不要怕!有我给你们护驾,请安心看戏!”台上的锣鼓声和远方的枪炮声混杂在一起。解放军战士看了《逼上梁山》后说:“解放战争是蒋介石逼出来的,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我们一定要勇敢战斗,打他个落花流水。让蒋介石品尝‘林冲的枪杆’有多硬!”
《三打祝家庄》是从延安平剧院移植的一部大型历史剧,剧情复杂、人物众多,主要讲述了梁山好汉和祝、李、扈三庄地主集团斗争,两次失利,最后吸取教训,利用复杂的敌方内部矛盾,瓦解了“三庄联盟”,争取李家庄、扈家庄首领团结对敌,孤立了最反动的祝家庄,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地主集团反动势力。该剧告诉人们,在实施重大战役时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看了《三打祝家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学到了不少军事政治斗争知识。
1947年初,全国解放战争刚刚拉开序幕,阎锡山就在各地组织了还乡团,潜伏到解放区,侦察我军政情报,破坏根据地建设。
1月12日,阎军72师215团1营带领还乡团突击包围了文水县云周西村,杀害了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和石三槐、石六儿、石世辉、张年成、刘树山、陈树荣等革命群众。年仅15岁的刘胡兰,目睹其他群众英勇就义的伟大壮举,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敌人的铡刀下从容就义。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晋绥七月剧社二队根据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及时排演了大型歌舞剧《刘胡兰》,跟随贺龙、李井泉率领的晋绥野战军到雁北、绥远前线公演。在丰镇、集宁、卓资山前线,几乎每天都要演一场,从1948年冬到1949年4月,先后在内蒙古前线公演140多场,观众达125万人次。
《刘胡兰》剧情悲壮、故事曲折动人,当演到刘胡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时,台下群情激愤,人们高呼:“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为刘胡兰烈士报仇!”贺龙、李井泉在丰镇、卓资山前线看了《刘胡兰》后大加称赞,鼓励剧组多演出几场。贺龙说:“《刘胡兰》一剧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千军万马英勇杀敌的威力。我们要发扬刘胡兰精神,鼓舞革命战士的杀敌勇气,打击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在减租减息的基础上,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共晋绥分局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了激发群众反封建、反剥削的斗争情绪,七月剧社二队排演了《白毛女》,控诉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反动统治制度把人变成鬼,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许多观众看到白毛女的悲惨遭遇,掉下伤心的眼泪。当演到黄世仁被抓时,台下发出愤怒的喊声:“打死他!打死他!”有一次,在前线公演,台下有名战士情不自禁地举起手中的步枪,要枪毙台上的“黄世仁”,幸亏坐在他身旁的王排长发觉得早,及时阻击了他的鲁莽行动。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劳苦大众服务、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服务,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先进的文化建设必然会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