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富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需要创新
贾富平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驾驭好复杂局面,处理好矛盾纠纷,就必须站稳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增强群众观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根本性、把握政治性、认清严峻性、看到特殊性,从体制机制上创新,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入手,创造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我们党能战胜各种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予“我们的干部、党员能同人民群众一起吃苦”。不了解基层情况,不了解群众愿望,不解决基层突出问题,不积累解决基层问题的经验,长期下去,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效化解这个危险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机关干部到群众中去,在服务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要把深入基层作为提高执政本领、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门必修课,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体现在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而且体现在党领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把群众利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多办顺民意、化民忧、为民添利的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干群关系从“油水关系”恢复到“鱼水关系”,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与群众并肩奋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难的事情也能办成,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奋斗。
小平同志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只要改革,就必然会涉及利益问题。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还没有及时妥善满足,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的干部一定要直面矛盾,正视问题,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首先,要正视问题。问题往往不会自生自灭,有的人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推脱、掩盖,认为是“睡着的娃娃”动不得,不能正视、直面问题,最后只能让问题变成隐患,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要有敢于负责的态度,大事难事敢担当,面对矛盾不回避,遇到困难不退缩。是否直面矛盾和问题,是态度,更是能力,有时能力甚至决定态度,因此要着眼于建树直面问题的能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每临大事有底气”。要以就地化解矛盾、维护地区稳定为动机,站在全局的高度,冷静分析问题的实质和来源,准确评估损失程度和影响范围,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问题。要从细微处关心群众,尊重群众,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准症结,采取措施,用法律、政策、经济等办法依法依规处置。要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头。只有摒弃私心杂念,才能正确解决问题,这也是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要求。
做好群众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发现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坚决克服推诿扯皮、争功诿过等不正之风,实行责任追究,倒查不落实的人,落实没落实的事,形成人人负责的浓厚氛围,确保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近日,《人民日报》以《利民大树也不可硬栽》一文报道了青岛市“植树增绿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本是令全市民受益的生态工程,可不少市民不但不领情,反而从论证公开、成本核算、种植密度、位置等方面提出质疑。日前青岛市相关部门公开做了道歉,承认存在论证不细致充分,沟通不主动积极等问题,这件事也说明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方案设计十分重要。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是保证决策实施的前题,同时应在决策过程中倾听民意、吸收意见,让群众对决策信息有充分了解,让决策过程体现公众参与决策科学。作决策,应该立足于决策所涉及的各阶层、各群体、各地域人员的实际情况、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特别应注意倾听、研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所作决策对他们切身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执行方针政策的具体行为中,善待每一位当事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合法权益,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既严格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决策办事,又注重人文关怀,力求人情味和亲和力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公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的今天,治理者更应该重视民意,善待民意。民意把握得充分准确,决策就能减少盲目。因此,要时刻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决策,推动社会进步。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还要把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结合起来。扶贫工作是我党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利民为民系统工程,也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新探讨和新路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确保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过十几年的扶贫,部分农村稳定实现了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了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乡村面貌也得到很大改善。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贫困地区群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粮食直补、上学免费、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等都很满意。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经济翻番,加之有些农民还会因病、因灾致贫,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应全面扎实地搞好下乡包村活动,把住村变为包村,按照“帮包不帮办,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协调推进扶贫任务落实。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后进面貌不改变,帮包干部不撤回,一任接着一任干,打好扶贫攻坚战,在造福于民的大事业中不断做贡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总结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狠抓落实,大力解决好百姓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化怨气为共识,变情绪为动力。每一位党员,都要以敬畏之心服务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扑下身子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好事情办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坚决杜绝“强拆”,努力发展大病、灾害、老弱病残、下岗职工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只有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增强群众观念,以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才能确保政策在一线落实,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能力作风在一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