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改土归流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2012-08-15 00:46陈俊梁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土司汉族四川

陈俊梁

(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重庆 400715)

一、关于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现在的渝东南地区包括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武隆县共6个区县,辖区面积1.98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4万,分别占全市的24.0%和10.2%。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紧邻黔北、湘西和鄂西,为国家连片的贫困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1)这一地区也属于乌江流域的下游地区,乌江流域全流域平均海拔高度约1000米,地势起伏大,分水岭的许多高峰达2600米以上。(2)此地自古都是少数名族聚居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和苗族。由于渝东南地区多为山地,交通闭塞,各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汉族人的进入,才对其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二、改土归流后的渝东南地区农业影响

渝东南地区由于长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故在明朝和清初都采取的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而且为了避免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纷争,还采取“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政策限制少数民族与和汉族的各种交流。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过于集中,各地土司割据一方互相征战,也逐渐成为朝廷大患,特别是西南地区许多土司跟随吴三桂叛变后,更是引起清廷对土司制度的反思。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3)

雍正乾隆年间,渝东南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故在雍正十二年,升忠州为直隶州,置黔彭直隶厅。乾隆元年裁,改酉阳土司为酉阳直隶州。乾隆十二年改石砫土司为石砫直隶厅。(4)改土归流让流官代替了当地土司,让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进行了改土归流地区的行政制度上与汉族地区实现了一致,“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政策很快被废止,使得汉族与少数名族有了而一个很好的交流环境交流,汉人和汉族文化技术进入少数民族便少了许多阻碍。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丈量土地,清理钱粮,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各府厅州县照原来的定额按亩征收。不少地区土地未清丈前赋税多予蠲免,清政府将赋税稳定在土司时代交纳的限额之内,不增加负担,且多次对原土司地区秋粮征收实行减免,将过去土司的各种私征、勒派和一切无偿劳役等一律废除,减轻土家族人民的负担,激发生产积极性。(5)汉人的进入,不仅会增加渝东南地区的劳动力,而且还能带入新的农耕技术,加速了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汉族人的进入,其文化习俗都随之而入。首先是饮食习惯上,水稻种植被大量引入,很快山谷丘陵都被水田占据。但是此地区平缓地带不多,有限的水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便在山腰修筑梯田。此种人工造成的梯田,修造既费工夫,而又易闹灾。因其自山麓筑至山腰,重叠而上,其形如梯,田水宣浅最易。但一遇雨水稍缺,山水来源断绝吗,则无法灌溉,易成旱灾。(6)因为有着大量的需求,尽管梯田的修建有着诸多隐患,但还是不能阻止人们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三、改土归流对渝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改土归流确实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许多改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增加,农作物的引进与种植面积的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否立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如其他学者所说的,农业开发的盲目性,导致乱砍滥伐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7)笔者在这里认为单纯的认为汉族农业引入少数民族地区就立即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成立的。首先是汉族农业的引入少数民族地区是有一定过程的,如四川盆地的梯田,大概也是在乾隆初期出现,而于乾隆中期扩展到盆周地区的。(8)而且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排他性以保证其文化的发展。在渝东南地区的苗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程度就相对较低。清代后期,川东南苗族地区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生产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绝大多数苗民被迫避居山区,耕种着贫瘠的土地,过着极其封闭而贫困的生活。(9)

所以并不是汉族的农业文化都会被所有少数民族接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并没有立即被改变。至于水稻的广泛种植,除了移入汉族的生活需求外,就是同其他地区汉族交易所用。在生活习惯未改变前,靠着对汉族地区的贸易的利益来推动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相比较与四川其他地方的农业需求,少数民族地区是不一样的。明末战乱,四川人口骤降,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恢复。之后政府鼓励移民进入四川开发农业,大规模的农业垦殖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植被的减少,这样对比来看,此时的生态环境破坏教严重。我们换一个角度,明末战乱,使得原来的农业用地被荒废,成为自然植被森林。之后的农业开发,先是把荒地开发成农业用地,其实可以看一个本身农业用地的恢复过程,如果只是单纯看成森林植被的又一次破坏未免有点割裂前后,断章取义的意思。

然而渝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并没受到太大的战乱影响,明末张献忠屠蜀,石砫、酉阳、松潘、建昌等土司距险御贼,其地独全。(10)少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人口损失不会太大,加上此地多山,自然不会是入川移民的首选之地,从而也避免了大量人口涌入,没有给土地造成新的人口压力。而且清代四川土家族改土归流有两大特点:一是和平改流,二是比较彻底。土家族大小土司被废除后,全部为流官取代,再也没有反复。(11)因为四川苗族迁徙频繁,内部支系繁多,互不相率,加之苗民多居深山,生产水平低下,因此在政治上往往受制于所在地区势力较强的民族。(12)所以渝东南没发生类似大小金川的叛乱,可以说这地区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平稳的发展就意味着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或造成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恶化。而且此时高山耐旱作物虽然已经带入,但康乾嘉时代盆地内部正值“盛世”,荒歉灾害不多,人们仅视之为救荒作物而未予大量推广。(13)由此可见高山地区的植被还为被经济农作物所破坏,所以在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中关于大山的描述中多有“林木阴翳,盛夏凭栏,苍翠满目”,“崖之上草木蓊翠,掩蔽天日”,“茅茨如林,多异禽奇兽”。可见同治时期的高山生态环境还保持得很好。

四、小结

改土归流做为渝东南少数民族的重大事件,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割据状态,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还从政策上打开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但是少数民族同外界的隔离并不单是政策上的,渝东南地区的交通不便才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同汉族有了交流,但也是有限。所以不能夸大改土归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用,这样来看改土归流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可以得出在平稳的发展情况下,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很小,这里可以对比此时经历过明末战乱的四川。在经历战乱的人口锐减,生态环境的复原,然后又是政府鼓励移民进入,出现“乾嘉垦殖”,变成荒岭的土地又被开发成农田。这样一系列重大事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迁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在对待生态环境变迁问题上一定要谨慎细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更是不能一概而论。

注释:

(1)袁昌定,黎莉莉,罗荣,胡晓群.《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6月。

(2)肖进原.乌江流域自然植被遥感解译分析研究.贵州地质,996年13卷。

(3)李良品、彭福荣,王希辉主编.二十五史西南地区土司史料辑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P470。

(4)李良品、彭福荣,王希辉主编.二十五史西南地区土司史料辑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P407。

(5)李虎.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凌纯声、苪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P55。

(7)李虎.论清代该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8)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p111。

(9)陈世松,贾大泉.《四川通史》卷六,p339。

(10)李良品、彭福荣,王希辉主编.二十五史西南地区土司史料辑录.中国文史出版,2006年12月,P478。

(11)陈世松、贾大泉.《四川通史》卷六,p336。

(12)陈世松、贾大泉.《四川通史》卷六,p338。

(13)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p113。

猜你喜欢
土司汉族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