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魏巍
(大理学院图书馆 云南 大理 67100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在它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统治集团不断调整内外政策,其中长期推行的“重北轻南”战略对唐朝的衰亡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试论如下:
首先,政治重心在北方。自秦汉至隋唐,我国的政治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如: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魏晋南北朝许多政权也都定都于关中和河洛。这就导致政策重心也在北方。其次,唐朝延续了隋朝的“重北轻南”战略。隋朝是北方政权征服了南方政权后形成的大一统王朝,对南方实行歧视和镇压政策。而同为关陇军事集团的李唐王朝继承并延续了杨隋的“重北轻南”政策。本来李渊就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和大贵族,所用官僚也大多为前隋官吏,政策上的延续也就不足为奇。而且唐朝也是兴起于北方而又一次统一了南方的大一统政权。再次,唐皇室与北方胡人关系密切。自西魏以来,唐皇室数代与鲜卑贵族通婚,从生活习惯到血缘关系都已胡汉融合。太原起兵时,李渊就曾向突厥借兵,安史之乱时,又向回纥和大食借兵平叛,唐末,又借助沙陀和党项的骁骑镇压黄巢起义军。而且唐皇室多次下嫁宗室女与北方突厥、回纥、契丹、奚、吐蕃等少数民族通婚,并多次册封北方胡人王族和贵族,足见彼此关系之密切,但笔者在此强调这些人都是北方胡人。第四,与气候有关。南方素以蛮荒之地著称,长江三角洲在唐朝时已得到很大开发,从“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可以知道,但是再往南,如到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湿润且原始森林多瘴气,不适合北方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西南地区也是瘴气弥漫,被内地人尤其是北方人视为蛮荒恐怖之地,天宝战争中远征云南洱海的二十万唐军”罹瘴役及饥死者十之七八”[1]导致全军覆没。第五,中央对西南一直未实现真正统一,自秦汉直至隋唐八百余年,历代对云南多数时期是间接控制或“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依然控制各自的区域,生产力水平极低,南北之间、南南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如西南的乌蛮、白蛮、广西的西原蛮等十分落后。而“蛮”是大民族主义统治者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朝是以胡汉结合的西北关陇军事集团为核心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关陇军事集团自西魏、北周就已形成,以关中和陇西人为主,血统上胡汉融合,勇武彪悍。唐朝统治者历来重用关陇集团的人物,再加之唐皇室有北方胡人血统,唐朝能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可见唐皇室与北方胡人关系之密切。但这一民族政策是相对的,具有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性以及民族局限性,在唐皇室把北方胡人视为一家人之时,却对南方少数民族存在歧视,视之为蛮。实行双重标准和待遇。如:从《册府元龟》、《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来看,唐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族、酋长、将领、功臣恩赐国姓“李”,并封王封公加官进爵者不下数十起,而北方汉人大臣被赐国姓者也屡见不鲜,在唐朝,被赐国姓是头等荣耀的事,意味着政治地位提高,有了个“皇族户口”。这当然是唐朝统治者笼络北方少数民族,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胡汉一体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是,笔者注意到从这些人的籍贯看,几乎都是北方人,鲜有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汉人大臣被赐国姓者。从唐代诸多官员的籍贯看,绝大多数为北方人,而且山东旧世族占了很大比例,《新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世族子弟居然占到71%。正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所述:唐玄宗时,源乾曜上疏:“形要之家,并求京职,俊艾之士,多仕外官。王道平分,不克如是”建官要职,仍多用世家,大臣恩荫,得至将相,故唐代宰相,尚可以世系列表。[2]山堂肆考云:唐宰相369人,98族,河东裴氏、博陵崔氏、清河张氏、赵郡李氏皆得宰相17人,关中韦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及唐宗室以及关中杨氏、杜氏皆得11人,荥阳郑氏9人,范阳卢氏8人皆山东(太行山以东,今河北河南山东)关中(陕西)河东(山西)人士。[3]可见唐政权尚与门阀有至深关系。鲜有南方籍官员,固然这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有关,以及与南方门阀在南朝时早已衰败有关,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统治者在用人上的“重北轻南”。科举考试形同虚设,南方广大庶族与寒门子弟可通过科举入仕为官,被视为正路,中唐以后进士科举与门第任子之两途,在政治上自然发生冲突,导致唐穆宗以后出现了朋党之争,进一步加剧了唐中后期政治上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军事上,唐朝北方和西北面临突厥(前期)、回纥(中后期)、吐蕃等强大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唐朝主要兵力布防于北方和西北。唐玄宗时设十个节度使:1.安西节度使2.北庭节度使3.河西节度使4.朔方节度使5.河东节度使6.范阳节度使7.平卢节度使8.陇右节度使9.剑南节度使10.岭南五府经略。[4]八个在北方,只有剑南节度使和岭南节度使布防于广大南方。从兵力部署上看,当时全国约49万大军,南方两节度使总兵力不到5万人,约44万大军在北方。而安禄山一人就兼任河东、范阳、平卢三节度使,拥兵15万余,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和广大南方兵力空虚,兵力分布上的不恰当和实力上的不均衡,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导致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原经济萧条,北方尤其是河朔三镇拥兵自重,导致长期藩镇割据,生灵涂炭。而西北的吐蕃和西南的南诏却趁火打劫,大肆向内地扩张,使唐朝的整个防御体系处于被动局面。迫使唐军在西北的吐蕃和西南的南诏以及北方的藩镇之间疲于奔命。就南方而言,“安史之乱”后,南诏攻占了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四川大渡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南诏还多次趁唐朝在南方兵力空虚,不断侵扰川、黔、桂和安南(今越南北方),公元830年,南诏趁四川兵力空虚,一度占领成都西城。在唐朝援军尚未到达成都时,南诏军已掳掠了成千上万的技艺工匠,抢走玉帛财物无数,成都以南,越雟以北,八百里之间,民畜被抢掠一空。公元859年南诏世隆派兵攻陷播州(今贵州遵义),公元860年南诏又趁安南唐军北上收复播州安南空虚之机攻陷交趾。第二年,又乘虚攻陷邕州(广西南宁)大肆掳掠人口。到南诏舜化贞时,希望双方修好,恰值王建在西川向朝廷上书,《资治通鉴》卷261对王建的上书有述:“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昭宗表示同意,对南诏的要求未予理睬。双方的政治联系至此中断。[5]唐对南诏的轻视,无疑带有大民族主义的思想,同时也是“重北轻南”战略的延续。导致唐与南诏相互征战,两败俱伤,最终双双灭亡的结果。而正在双方征战,彼此消耗之时,黄巢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巢农民军在唐朝兵力集中的北方曾一度受挫,但却在唐朝兵力空虚的南方迅速发展壮大,并一度攻占京都长安,极大的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新唐书.南诏传》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6]南诏的袭扰和黄巢在南方的壮大很大程度上都是唐朝“重北轻南”战略的失误导致的后果。
在“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唐朝中央财政主要依赖北方经济区。“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经过“安史之乱”,全国的人口从5000多万猛降到约1700万。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肃宗乾元三年,户一百九十万有奇口一千六百九十万有奇。较之天宝十四年之数,户激减七百万,口激减三千六百万,三去其二”。[7]当时尽管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但人口总量仍然不大,而且南方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经济最发达,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延续了近一百五十年,中央财政主要依靠南方经济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赋税。韩愈谓:“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至唐末咸通年间又加甚,故陆龟蒙言:“元和中国家用兵,江南之赋已重逮今盈六十年,赋又数倍于前也”。如此重的赋税虽然维持了中央政权的统治,但是加重了南方人民的苦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如公元811年黔州地区爆发以蛮酋张伯靖为首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长达三年之久。后来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南方后南方人民大量加入黄巢农民起义军,特别是湘、黔、桂苗族人民纷纷加入黄巢起义军,一直打到桂林城下。沉重打击了唐王朝在南方的统治。
笔者认为唐朝“重北轻南”战略的失误导致以下结果:
唐末,北方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尤其是镇压了黄巢农民起义军之后。导致中原地区长期陷入战乱,经过长期的藩镇割据和兼并战争,唐朝中央政府已名存实亡,受制于藩镇势力。而南方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经济发达,而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等地则发展滞后。两广和海南甚至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如李党头子李德裕曾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当时有诗:“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回首望崖州”。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当时岭南地区的落后,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加剧了政治上的不平衡,加之南方藩镇势力的壮大和地形上的阻隔,如南北方有长江天险的阻隔,四川北有秦岭南有长江东有三峡,而岭南地区北有五岭天险,这些地区在唐末都具备了分裂割据的条件。加之南北方藩镇力量的相对均衡,从而导致南北方的大分裂。北方有朱温、李克用等藩镇势力以及党项、契丹等少数民族力量的崛起。南方有王建、杨行密、王审知等藩镇力量及早已强大的南诏少数民族政权的割据。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南北矛盾、藩镇间的矛盾、地方与中央的矛盾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和国家的大分裂。
极大改变了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实力。南诏极盛时,其统治所及,《新唐书.南蛮传》说:“东距爨(即原来东部的爨区);东南属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摩伽陀(在今印度境内);西北与吐蕃(西藏)接;南女王(今泰国北部之南奔);西南骠(在今缅甸曼德勒地区);北抵益州(以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贵州遵义一带)。”[8]拥有云南全省、贵州西部、四川大渡河以南、缅甸北部中部、泰国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政权。有些内容前已叙及,此不再详述。
北方长期受胡人影响和长期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具有尚武精神,吃苦精神和坚韧毅力,而这种素质一直影响到近代。而南方不同地域则有不同文化,江浙尚奢华、尚文藻,这种地域文化在南朝已形成,唐以后迅速发展。云南则由于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各地各族文化差异很大,就丧葬习俗而言,《蛮书》卷八说:“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这是南诏兼并爨区以后的情况。语言方面,南方各地则逐渐形成了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等。至于南北方风俗、饮食、文化等差异尤为明显,甚至出现南北方互相歧视的潜意识和行为,此不再详述。
总之,唐代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的稳定采取了一些治国理政的措施,有的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的则消极影响较大,固然,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唐朝实行的“重北轻南”战略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江应梁.中国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1990:226.
[2][3][4][7]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2011:484、484、446、418.
[5]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M].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134.
[6]宋祁,欧阳修(北宋).新唐书[M].商务印书馆,198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