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兴华
1942 年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普遍的整风运动。这个运动的思想与理论准备,在1941 年就开始了。1941 年5 月19 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1941 年9 月10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 1942 年2 月1 日和8 日,又先后做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说。 这四篇讲话是开展整风运动的总的指导思想。
整风运动的根本宗旨, 是要总结1932 年到1935年12 月共3 年多的党的路线问题。 “苏维埃运动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都是主观主义。 ……它的形态更完备,统治时间更长久,结果更悲惨。 这是因为这些主观主义者自称为‘国际路线’,穿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是假马克思主义。 ”①
遵义会议改变了“左”的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但是,在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遗风还继续存在。它妨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妨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妨害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整风的目的,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解决党内的思想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教育全党,统一全党的理论认识, 提高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从而提高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自觉性。
毛泽东在上述四篇讲话中指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抗的。 他批评有些人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直接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这些人向往和拘守的“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主观性与片面性,那种“停止在现成书本的字句上”的教条主义,必须抛弃。毛泽东指出,存在学风和文风不正、党风不正问题。 “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主观主义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它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整风,就是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毛泽东严厉地指出:“主观主义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 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
延安整风运动, 总结和弄清了党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两条路线分歧的是非, 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 提高了广大干部理论思想的认识水平,使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并随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70 年前的整风运动,就它的理论思想建设作用来说,依然具有当代的意义。 整风的重要意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②
延安整风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在整风运动中,强调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70 年后的今天,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 依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然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内容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 应是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统一的两大理论成果。
从我国理论界的情况来看, 当前存在的学风文风问题具有新的特点,而且比较突出。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洋八股, 妨害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实际相统一。 有人曾根据被他们教条化了的某些观点, 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和责难。目前,从经济学界的理论争论来看,某些学者用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人借口“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完整的艺术整体”,搞句句是真理,认为马恩的著作内容没有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之分,句句“放之四海而皆准”。 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资本论》的内容有所取舍,甚至将被自己曲解了的马克思的某些非基本原理的论述当作基本原理和教条来坚守。如“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问题,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外许多有关教材已不再复述。但有人对此进行批判,甚至认为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和贡献正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而不是剩余价值论。 事实上,他所坚守的“教条”,是被他曲解和颠倒了的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居然还自称是“完整准确地理解《资本论》”。③
在马恩的著作中, 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换将会消亡,商品、货币、价值等不再存在。然而,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还需要保留和继续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论不应作为“不变的教条”予以固守。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学术问题,而是涉及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快速有效发展,人民群众怎样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然而,有些学者至今仍坚持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的观点。 有两种基本观点相同但又有论证上的差别的见解: 两者都认为马恩所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应当坚持。但在论证时,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还不能消除商品经济。待进入马克思所说的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商品经济就会消亡。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消除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已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按其本质来说,……是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否定, 当然也是对等价交换关系的否定,商品关系与私有制一起被否定了。 所以,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 公有制下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只是马克思的主观设想,……要加以突破。 实际上,就公有制内部的本质利益关系来说, 马克思这一科学推断今天恰恰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正在从理论变为现实。……就本质利益关系说,公有制和商品经济是不能兼容在一起的。”④此人还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不存在货币关系。有的人囿于表面的观察,看到……每个社会成员的报酬都是采取了货币工资的形式, 就把劳动证书的货币形式当作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没有看到劳动收入的货币形式的劳动券实质。 ”⑤这种观点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是相分离。硬是把我国经济实践中存在的真实的商品与货币, 说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货币。断言商品只是“形式”、是“外壳”,实质上不是商品。货币也不是真实货币,只是“劳动证书的形式”。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研究方法, 硬把社会主义所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丰富的商品货币关系, 塞进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框架中。不是用新的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而是用“不变的教条”剪裁和否定实践。 这正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理论观点。
另一种观点借口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还保留商品经济。这种见解也是按“句句是真理”推论的。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已超过19 世纪50 年代马克思作为典型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到本世纪中叶,将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经济总量将远远超过19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难道届时会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可以肯定,即使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商品经济依然会存在和继续发展。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要求端正学风和文风,抛弃从主观主义出发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就不应不顾时代的发展变化,拘守马恩论著中的个别论断。举个最浅显的例子:《资本论》中讲,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由贵金属货币金银来担任, 纸币不能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个道理符合贵金属货币流通时的实际情况。但当今世界各国,货币的金本位制度已不存在,都用纸币作为流通手段。 世界贸易和国际支付已不再用贵金属货币。某些经济发达和有信誉保证的国家的纸币,也可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英镑等。 但有的中学政治课教材依然讲只有贵金属货币才能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讲一位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所碰到的在这一问题上的困惑。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而我们当代的教授应该也能够讲清:为什么没有含金量的纸币可以作为货币,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纸币可以充当世界货币。还有,货币有价值尺度职能,纸币是否也有这一职能? 一般教材避而不谈。 实际上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不能充当价值尺度, 但应肯定,纸币具有价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先完成价格尺度职能,才能继而执行流通手段和其他手段的职能。
目前学界还存在另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起损害作用的学风文风不正问题。 这与延安整风时期存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近些年来,有人公开曲解、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曲解、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人全面歪曲、否定和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他们如果不赞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强迫他们去信仰和赞同什么。问题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否定与批判是建立在任意曲解和任意编造的基础上的,其立论方法完全是主观主义、随心所欲的东西。
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事例,《炎黄春秋》2012 年第1期发表了何伟先生的 《我学的不是马克思主义》 一文(以下简称《主义》),它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这实际上是否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主义》一文完全离开理论事实和历史事实,歪曲马恩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事实上,十月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前,马恩的著作已先后大量翻译过来。而《主义》一文不顾这个事实,它说:“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很少,1919 年才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38 年才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只有很少人才能看到。 后来在游击区,也看不到马克思的著作。 刚解放时,在书店、火车上卖的是苏联出版的中文版的《联共党史》、《列宁主义问题》,也没有马克思的著作”。 事实上,解放前,我国决不是只出版过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一部《资本论》中译本。 1919 年5 月的《新青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的理论。 所发表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就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内容。 还先后出版了马恩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哥达纲领批判》、《工资、价格与利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法兰西内战》、《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 等中译本。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摘编译文。还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和后来的三卷中译本、《〈资本论〉通信集》、《剩余价值学说史》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决定,号召全党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只从1938 年到1942 年的近5 年中, 由解放社出版的《马列丛书》 就有20 余种以上, 其中主要是马恩的著作。党中央还曾指定多本马恩著作作为“干部必读”书。解放后,新华书店也有大量马恩著作中译本。怎么能歪曲事实,硬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斯大林版本的东西呢?断言刚解放时书店里“没有马克思的著作”,纯属违背事实的虚构。
《主义》一文还虚构中央封锁与斯大林理论不一致的马恩著作,“不让看,也不让讲”。 根据是:“中国在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不选恩格斯于1895 年8 月为马克思《1848 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写的《导言》。此文是恩格斯在逝世前写的一篇长文,也可算是政治遗嘱……因放弃暴力革命、主张和平过渡,与斯大林的暴力革命,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相悖,就被封锁——不入选集,不让国人知道。”这是毫无根据地对中央决策层的无理指责。 1995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就载有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1848 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 白纸黑字在书中印着, 怎么能凭空说 “被封锁——不入选集,不让国人知道”呢? 《主义》也许指的是1976 年第一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里确实没有收入《导言》一文。 然而,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早在1965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就全文收入《导言》。 就是说,《全集》中《导言》在中国的问世,早于第一版《选集》11 年。 怎么能因为晚于《全集》出版的第一版《选集》没有收入《导言》就指责是“被封锁,不让国人知道”呢? 《主义》作者一再引证《全集》中的《导言》一文,大做文章,能表明是“被封锁”、“不让国人知道”么? 第二,《选集》第一版所选内容较少。 由于篇幅所限,《导言》未予收入。 这是中央编译局专家们的取舍与选择,与中央决策层无关,不存在有意“封锁”的问题。 第三,1995 年版的《选集》的内容扩大了,便将《导言》收入。 200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也将《导言》收入。 《主义》作者有意歪曲马恩著作出版事实,借以进行无理指责,进而歪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从《主义》一文下面的论述可以看得更清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恩格斯作为“政治遗嘱”的《导言》放弃了暴力革命,毛泽东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与恩格斯的“政治遗嘱”相悖;(二)中国学习斯大林,搞社会主义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的。 《主义》一文的作者在别的论著中讲过:马克思“告诫人们”,“社会主义运动只限于西欧”。 “斯大林没有尊重这一告诫”, 中国学的是斯大林的一套,也搞社会主义,显然错了。 在《主义》一文中,作者将他讲的这类话,改写为:“在斯大林主导下,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论述的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之路,但不知道这条道路,马克思曾有一句鲜为人知的警世名言:‘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 在《宣言》时隔8 年的两个《序言》中,他们一再谆谆告诫人们,西欧以外的国家不要走西欧之路。 可是斯大林把这条路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之路”。 (三)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调节、按劳分配,是斯大林的“伪命题”。 我们现在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内容都是后人把斯大林的理论进行归纳,强加在马克思的头上。(四)“晚期的马克思主义”放弃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 其根据是恩格斯的一段话:“恩格斯在《导言》中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 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 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已经陈旧了’”。
需要指出:《主义》作者存在严重的学风、文风和党风不正的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充满了完全是主观主义的曲解和编造,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重大理论是非需要澄清。
(一)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主义》用自己曲解的马克思的一句话,否定“《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论述的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之路” 即否定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确实讲过:“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⑥但这里所讲的“这一运动”并不是《主义》一文所解读的“社会主义运动”,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之路”的革命运动。 联系马克思的上下文可以看得很清楚:以英国为例,资本主义“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 然后接着说:“可见,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 显然,马克思这里讲的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兴起中剥夺农民生产资料的运动。紧接在“限于西欧各国”的后面,马克思又讲:“这一消灭的过程……变多数人的小财产为少数人的大财产,这种对劳动人民的痛苦的、可怕的剥夺——这就是资本的来源和起源”。正是通过这种剥夺,形成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与剥削,形成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这种剥夺农民的资本主义运动“限于西欧”,其他国家并不复制。 《主义》一文竟把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运动,曲解和颠倒为社会主义运动。 编造说:马克思的一句“鲜为人知的警世名言”是社会主义运动只限于西欧。 这样,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欧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背离了马克思的“警世名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治学态度和理论研究方法么?不,这是彻头彻尾的颠倒黑白!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 《主义》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不是马恩提出的基本原理。 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特征,是“斯大林的伪命题”,以此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对理论是非的完全颠倒。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在马恩的著作有大量的、系统的、始终如一的论述。 马克思肯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恩著作中,没有“计划经济”概念,而是讲“计划调节”。列宁提出计划经济概念。怎么能否定这是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事实,硬说这是“斯大林的伪命题”呢?《主义》认为“晚期的马克思主义”放弃和否定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晚期的马克思主义”放弃早期的武装起义的革命斗争,转向采取议会斗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是“马克思提出用股份制的私人资本‘自行扬弃’,代替‘消灭私有制’”。“一个属于经济基础,一个属于上层建筑, 二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线图”。 这纯属信口胡诌!《主义》作者应该注意到,被他作为恩格斯“政治遗嘱”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即《导言》,不但没有放弃而且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差别和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恩格斯在《导言》中明确指出:“使这部著作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 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 即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恩格斯还就此评论说:“这里就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的封建、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的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恩格斯在《导言》中旗帜鲜明地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重大意义及其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派别区别所在。 怎么能硬说《导言》放弃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呢?
《主义》断言“马克思提出用股份制的私人资本‘自行扬弃’,代替‘消灭私有制’”。 这又是虚构的不实之词。 马克思没有提出过这种“代替”。 需要弄清几个问题:(1)股份制问题,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讲的。 《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虽然晚于第一卷出版27 年(分别为1867 年和1894 年),但第三卷《资本论》的写作,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前完成的。 在1863 年和1867年之间,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后两卷的初稿,才开始整理第一卷准备付印。就是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制的论述,早于《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时间。所以, 根本不存在马克思用第三卷讲的股份制去否定第一卷讲的“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即公有制的理论观点;(2)《主义》一文作者,不断曲解股份制的性质,把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说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社会所有制。按此论断,股份制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马恩为什么还搞社会主义运动呢?连资本主义国家的政要和学者也会否认这种论断。(3)马克思讲,股份制“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⑦这里讲的“私人资本”,是指自有自营的单个私人资本,所讲的“社会资本”,是指“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即公司资本。 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第494 页和495 页特别注明:德文“社会”、“社会的”,又有“公司”、“公司的”含义。是私人资本在公司中的联合,是与“公司资本”同义的概念。将“社会资本”解读为“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是对原意的严重曲解。马克思把在公司范围内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 称作社会资本,还把全社会私人资本和股份资本的总和,称作“社会总资本”。《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就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4)马克思明确说明和总结了作为信用制度的股份制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⑧这种二重性质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发展形式, 而且是一种 “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另一方面, 股份制又是转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因为股份资本的巨大集中,比起大量分散的私人资本来,更容易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但这种转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
(三)关于所谓“放弃暴力革命”转向议会选举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 《主义》一文认为,恩格斯的《导言》已放弃了暴力革命,转而主张通过议会选举,取得选票,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用以批评斯大林搞暴力革命,毛泽东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其实,苏联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苏共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的,无论归功或归罪都不能归于斯大林个人。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苏共能依靠通过选举取得政权么? 同样,中国如果没有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 能通过选举取得政权么?批评和否定十月革命和我国的“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究竟是什么意图呢? 而且,恩格斯的《导言》并没有主张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政党放弃革命斗争、只走议会选举“和平过渡”的道路。《导言》的本意被严重曲解了。 应该正确理解《导言》中的这段话:“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 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 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已经陈旧了”。 十分显然,绝不能以此作为否定“早期马克思主义”而主张“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论据,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我们也曾经错了”, 不是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著作中的基本原理错了,而是指1848 年革命中, 做了不符合实际的乐观的估计:“在1848 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⑨这是因为“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⑩其实,这个总结,马克思在1850 年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中已经做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 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 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 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显然,恩格斯1895 年在《导言》中所讲的观点,马克思在1850 年就讲到了。 还有:马恩早在1850年出版的一篇历史述评中,就已对“不久就会有革命力量新高潮到来”的幻想“永远抛弃了”。 同时又肯定“新的革命的来临, 像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 是不可避免的”。表明《导言》依然坚持革命斗争。 哪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区分以及后者否定前者的事呢?
所谓“1848 年斗争方法的陈旧”,不是指暴力革命的陈旧, 革命斗争的陈旧, 而是特指起义者的巷战方法,不能简单因袭。 因为起义者面对军队的镇压,难以取得胜利。 “起义者指望获得这样的胜利,也是同样罕见的。 ”当然恩格斯并未完全否定巷战的作用。 “他指出:这是不是说,巷战在将来就不会再起什么作用了呢? 决不是。 这只是说,自从1848 年起,各种条件对于民间战士已变得不利得多, 而对于军队则已变得有利得多了。 这样,将来的巷战,只有当这种不利的对比关系有其他因素来抵消的时候, 才能达到胜利。 ”因此,《导言》并没有放弃和否定革命斗争的作用。只是考虑到当时“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条件的改变”,需要改变“斗争方法”,只是斗争策略的改变罢了。
关于议会选举和“和平过渡”问题。 需要弄清恩格斯《导言》中的基本思想,弄清其本意。恩格斯反对根据他在《导言》中的论述,将他描述成“一个温顺和平、无论如何都要守法的人”,他要求“消除这个可耻印象”。他反对利用他的《导言》,为“无论如何是和平的和反暴力的策略进行辩护”。恩格斯1895 年3 月8 日(晚于写《导言》时间)致理查·费舍的信中,对绝对放弃暴力革命的宣传进行了批评:“我认为, 如果你们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是决捞不到一点好处的。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 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会走得这么远,竟然放弃拿起武器对抗不法行为这一权利”。恩格斯又在4 月3 日致拉法格的信中讲: 通过议会选举获得选票,这种非暴力的和平形式,只是一种策略。而“我谈的这个策略仅仅是针对今天的德国,而且还有重大的附带条件。 对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来说,这个策略就不能整个采用。 就是对德国,明天它也可能就不适用了”。由此可见, 恩格斯晚年决没有放弃暴力革命, 没有主张只通过议会选举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主义》一文所解读的那样。利用议会获取选票的策略固然是合法斗争的重要方法, 但恩格斯指出,这种策略只是针对德国的。 而且德国的明天“可能就不适用”。 100 多年来,德国工人政党并没有通过议会选举取得政权。 苏联共产党通过十月革命的武装斗争取得政权,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正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导获得成功的。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2 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3 页。
③《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9 期。
④⑤《对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兼容问题的思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第6 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430 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493 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499 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598 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5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