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婷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却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农村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生源也不断减少,教育工作者纷纷离开农村。研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掀起的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其中影响最大、建树最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注重当时中国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通过办理适合农民、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事业,“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利用教育的力量,改造农村社会,进而期冀改造中国社会。他创办的晓庄师范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勇于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大胆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条乡村教育的新路。由此形成的著名生活教育理论和思想至今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教育应该结合实际,这是陶行知一贯主张的方针。他针对当时乡村教育中的存在的教育弊端,大胆针砭“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提出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所谓的“活”的乡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去发展学生参加实践的本领。“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主张通过乡村教育,为中国当时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根据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就是要对农民进行基本的训练、生产训练、政治训练。陶先生采用小先生制、私塾、即知即传等方式,解决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识字问题,且在读书识字的基础上,还要教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种树、养鸡、家耕等。根据当时医生短缺、农民看不起病的状况,他主张用卫生教育与环境卫生代替医生,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达到身体的健康。陶先生在《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中明确本工学团的工作包括:调查本村实况以创造自治的村庄;培养本村体力以创造健康的村庄;开展本村交通以创造四通八达的村庄;增进本村生产以创造丰衣足食的村庄;启发本村知识以创造科学的村庄;改良本村风俗嗜好以创造进步村庄;提倡本村艺术以创造美的村庄;锻炼本村武艺以创造自卫卫人的村庄;共济本村急难以创造互助的村庄;报告现代大事以创造与大的世界沟通的村庄。由此看出: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全面,涉及生产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但是重点是以实践为基础。
如何才能做到实践与教育相互促进?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合一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教书,不是为教书而教,乃是为种稻而教书,不能说种稻是做,教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教书,教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
做好教育事业,根本从师范教育开始。“师范教育可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认为学生出自教师,教师来源于师范。师范教育才是全国教育的重头戏。“师范学校担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中。”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创造书呆子”式的师范教育。否则,“这些大书呆子分布到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倘使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中华民国简直可以变成中华书呆国”。因此陶行知认为“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办师范学校,造就教师的教师。”乡村基础教育的重任必须要有优质的教师来承担。所以陶行知立志不仅以前为师范教育努力,而且“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是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
农村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民教育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部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后继人才问题。由此,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师范教育可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师范院校的教育,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立志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同时,要创新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创新农村教师的成长机制,为进入农村的新教师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农村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践行和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本着“知行合一”、“社会即学校”的原则,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式。例如,师范院校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乡村教育实践。中陶会正在开展研究项目,通过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农村学校的合作,建立“一校一县(乡)”的试点,在农村学校建立生活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帮助新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农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农村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通过教育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必须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需要、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陶行知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村中荒地开垦了吗?荒山都造林了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了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吗?”改善农村教育应当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和问题出发,改变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农村学生能够各得其所,自我实现。
由于扎根于农村教育,目前的乡村生活状况比较艰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能吃苦、耐寂寞”的准备。陶教授为了推行他的教育目标,毅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脱掉西装革履,从城市到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作为人民教师的典范,陶行知的伟大人格永远是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倡导全国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权利。应当在全国师范院校广泛开展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课程,使年青一代认识和了解陶行知,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培养陶行知式的人民教师。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热情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师范院校学生,培养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和教育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判断乡村教育改革的成功制定了标准。当前的农民教育改革应该不断加以探究和开发其价值。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金林祥.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J].爱满天下,2004,(3).[3]涂雪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思想和实践述评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4]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5]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