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溪
合唱艺术起源于17世纪欧洲教堂的唱诗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在欧美等国,合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称为“合唱生活”。合唱艺术从“五四”运动开始才传入中国,到现在还不满一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合唱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性合唱在全国蓬勃开展,对我国合唱水平的整体提高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群众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活动,是依靠群众集体发挥智慧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音乐形式。首先,人们参加群众合唱活动能够将自身的热情尽情地释放,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并获得相互认同,从共同完成演唱任务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和艺术熏陶。其次,群众合唱是一种充满娱乐文化的高级音乐艺术,人们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艺术的熏陶,还能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群众合唱的群众性和集体性,其激励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群众合唱作为大众娱乐活动,其融合了地方和行业特色,使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能增强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意识,并将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群众合唱对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群众合唱是一种参与面较广的活动形式,少则十几人、二十几人,多则几百人。群众合唱形式是推行大众音乐最有效的方式,如今,为了某种庆典、某种比赛、某个节日、某种任务而开展的群众性的合唱比赛常给人集体的力量、热闹的气氛以及胜利的喜悦。工厂、学校、城市、乡村、机关、军人等单位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合唱团体,让群众合唱遍及全国各地。基层合唱团队组织者与辅导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使得群众业余合唱团体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屡获大奖,为大众教育以及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群众合唱深层次的含义在于:通过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能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促进文化传播。群众合唱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用群众合唱这一载体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对大众进行文化、人格的培养、教育。合唱艺术之美源于和谐之美,要达到理想合唱效果,不仅需要团队默契合作和有优秀指挥等这些表层的因素,更需要“心神合一”、“音声合一”、“音质合一”等美学层面的因素支撑。通过群众合唱这种形式,能极大地使参与者在领略到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使平等、包容、互助、和谐、协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均在合唱中得到充分体现。
群众合唱所具有的抒发情感的直接性、参与面的广泛性以及具有培育团队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谐的特性,说明群众合唱是一种以集体歌唱的方式抒发情怀、宣泄情感的社会活动。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外,其更大的特点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它往往能成为宣传思想,鼓舞群众的工具,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例如,全国开展的一系列“唱响红歌”活动就充分的利用了这一手段,把艺术作品和群众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群众合唱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一些活跃在市区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的合唱团体,成为展示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景观。在各个社区里,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能够充分展示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同时,一些合唱团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排演,使这些合唱团员们能真正代表一个地区的群众唱出高水平。除了开展组织各类合唱比赛、表演外,更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使群众合唱成为一张名片,更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虽然近年来国内的群众性合唱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的合唱团相继成立,非职业合唱团遍地开花,合唱比赛活动可谓风起云涌。中国音协把合唱列为“金钟奖”的比赛项目,央视也把合唱纳入“青歌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使我国群众性合唱从最初的以鼓舞斗志、激发建设热情的群众歌咏为主,发展到多元化、高水平的合唱艺术,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基层群众合唱团队中还是存在不少不足因素。
1、目前各类群众性合唱团体的生存状况不一。有的是厂矿企业支持,有一定的活动经费。有的则是老年团体,由各自缴纳会费生存。有的则是由企业赞助,同时承办一些商业演出作为收入。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有的团队能够坚持每周训练,并有一定的演出器材和服装等物品;而有的则是日子过得很拮据,需要东拼西凑,才能保证正常演出;甚至有的团队只在有活动的前夕才临时组织排练。
2、基层群众合唱中的合唱队员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他们不具备相对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大部分是为了某种演出的需要而临时组建成的合唱队,队员中还存在大部分不会识谱的现象,都是现教现学,而排练与指挥都是同一人,稍微具备一些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在排练时能教会一些歌曲的主旋律,能打准拍子,而对于声音训练、作品处理等一些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还是所知甚少或一知半解,其实,一个指挥的水平与经验,对合唱队员的训练和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3.在基层群众合唱队里,由于真正具备声音、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队员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演唱形式都是“齐唱”,偶尔有声部划分的,声音效果是参差不齐,更别说声音的整齐性、整合度、色彩感,有的为了达到合唱“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就一味地要求声音洪量,不是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达到声音洪量,而是扯着嗓子挑战自己的极限去喊,结果导致队员嗓子沙哑、发炎,让合唱声音的丰富与美妙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4.在基层群众性合唱团体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适合他们唱的,和他们喜欢听的合唱曲目比较少。老年团队多唱革命歌曲,一方面是老年人对革命歌曲有感情,另一方面是革命歌曲相对简单。虽然老年人唱得很激昂,但听众由于听多了这样的曲子,往往兴趣不大。少年儿童团队多唱少儿歌曲,但由于少儿缺少变化,而没有多少歌是适合合唱队来选择的。往往唱来唱去,还是那么几首歌曲。
群众合唱是群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社会功能性是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能取代的,我们要牢牢把握群众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重视其发展意义,多培养专业人员,让基层群众的合唱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马革顺.合唱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张洁敏.群众合唱与城市人文素质提高漫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4).
[4]方庆琼.放眼世界合唱比赛感悟中国合唱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