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文化的“脐带血”

2012-08-15 00:42李子木
中华魂 2012年7期
关键词:脐带血出版者古典文学

文/李子木

古文是文化的“脐带血”

文/李子木

作为现代人,对于产生于久远年代的古典文字多少会有一些距离感。有人据此提出疑问:在ipad大行其道的今天,之乎者也还能用吗?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而 《新闻出版报》2011年10月17日《语文教科书哪些名篇选用率高》的报道更加表明,以《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四篇古典文学名篇在人教版、中华版、长春版等8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由此可见,重视古典语文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出版者和读者的广泛共识,古文正在向其本该拥有的正确地位回归。

古文该不该学?这样的争论不自今日始。五四时期,出于打倒旧礼教、传播新知识的考虑,以刘半农为代表的学人对古文大加挞伐,给其背上“桐城谬种”的污名。其中最极端者,如吴稚晖等人甚至号召人们将所有的古书都要扔进茅坑里去。然而历史总有其吊诡之处,恰恰是这些当年反对态度最坚决的学者,后来却纷纷转型成为民族古典文化最优秀的传承者。如刘半农成为音韵学家,靠《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胡适则变身为《水经注》的考证权威。直至20世纪60年代,曹聚仁在《中国思想史随笔》的序言中还在号召青年人不读古文,但这本书却成为公认的学习国学最好的入门书。我们相信,这些学者大家都是笃行君子,但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上却给人留下言行不一的印象。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在对待“古文该不该学”这道题时自然应该有个正确的答案。

古文有没有用?表面看来,似乎确实没什么用。它不是股票,可以令人一夜暴富;也不是谷歌,可以揽尽天下奇闻;甚至它已经丧失了固有的诗言志、歌永言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人们已有更好的方式来宣泄情绪。但是如果不以功利的态度来看待古文,就不难发现,古书中蕴含着生活的营养。比如某电视台举办的综艺节目,游戏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谁?被问的特邀嘉宾故做沉思也没答出来,如果他知道《离骚》的话,自然会知道屈原,也就不会在众目睽睽下发窘,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更加能体会到吃饺子与吃粽子的区别。古典语文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许多海外游子比在国内的人有更深刻的感触。寄居日本的中国女书法家娄正纲在与日本政商两界人士接触时发现,这些成功者大都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许多人都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比如武田药品会长武田国男从《论语》中采撷“行不由径”四字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埋头苦干,最终把武田药品由一家普通的药品批发店建设成为日本最优秀的医药企业。娄正纲把这些成功人士的座右铭收集起来在国内出版了 《箴言》一书,在书的序言中她讲到: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些日本财商巨子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来的智慧箴言,一定会成为激励现代读者走向成功的人生灯塔。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脐带血这种过去被人废弃不用的生物资源,被发现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从而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采集、保存脐带血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出版者、教育者也在做着与之相近的事情: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先哲们的智慧,使民族的文化血脉得以永久延续,当未来发展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的时候,后来者就可以从民族文化的 “脐带血”中去寻找智慧再生的干细胞。保存民族的造血功能,这既是古文教育的最大功用,也是今天出版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脐带血出版者古典文学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脐带血是否值得花钱保存?
重要启事
误区!花钱自存脐带血
脐带血要保存吗
期刊出版者权的立法保护探析
试论出版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机制的建立
感恩的层次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