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剧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2012-08-15 00:45:37赵阿光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粤剧程式

赵阿光

在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新”,常常是作者和策划者考虑最多的问题。诸如:题材内容要有新意,艺术手法要新颖,艺术效果要有新鲜感等等。的确,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没有了这个“新”,艺术作品就会失去了生命,策划及创作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策划者与艺术家们全身心去探索艺术创作及发展的新路,以求创作的成果标新立异,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新”并不是艺术创作和策划的唯一标准,某些作品,某台晚会为新而新,甚至离奇古怪,令人难以接受,这就不是现实主义艺术所倡导的了。如果能做到新,诸如:艺术手法能深入浅出,艺术效果能给人深刻的感受,那就十分难能可贵。因为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获得启迪,鼓舞和力量。

前不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一台广东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粤剧(曲)表演艺术家、指挥家联袂演出的《粤剧交响音乐会》。它以其优美谐和的音乐旋律,精选出色的艺术表演和充满岭南文化魅力的舞台展现,使交响乐与传统的戏曲有机结合,达到新的艺术效果。为繁荣民族文化艺术,推动粤剧的改革和振兴,作了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一、彻底的开放性的艺术嫁接和融合

一曲轻快舒展的《荔枝颂》为人们展开了四季飘香的岭南风情画卷,一曲委婉哀怨的《昭君出塞》,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响得那么悠远……多少年,多少代,粤曲音韵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弹唱着珠江对黄河不尽的情缘;多少年,多少代,粤剧音韵伴随着珠江泌泌地流向大洋彼岸,流淌在每一位海外游子的心间。

岭南是粤剧的发源地,广东是粤剧的故乡。“南大门”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粤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富于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君不见,伴随着粤剧的成长,旧时的“五架头”欣然与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水乳交融,而以扳腔体、曲牌体为主的传统唱腔也因融入了小曲、广东音乐、流行歌曲而更加娓娓动听,广为传唱。经过几百年的生存、衍化、发展,当年的“红船子弟”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随之而起的,是一批批人民爱戴的著名粤剧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靓少佳、罗品超、郎筠玉……他们的名字,记载着粤剧艺术昨天的成就,他们的心底,酝酿着民族戏曲更加繁荣!

“春风秋月冬非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尽管前人已作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尽管粤剧艺术正如其他民族民间戏种一样经受着时代裂变的涅槃,象征岭南文化精髓的传统粤剧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向前拓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粤剧交响音乐是音乐简谱与五线谱的立体交织和互补,是彻底的开放性的艺术嫁接和融合。

二、推动传统戏曲唱腔音乐改革的新意念

传统的戏曲唱腔音乐大多数是程式性的唱腔音乐,粤剧就是其中一种。所谓程式性的唱腔音乐,是指粤剧唱腔音乐的产生绝大部分是通过一定的音乐程式或音乐规范等来形成。例如扳腔体的唱腔音乐[梆子慢板]的唱腔是通过[梆子慢板] 这一扳腔来产生和形成的。[二黄慢板]的唱腔又必然是通过[二黄慢板]这一板腔来产生和形成的。每一板腔又总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基本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如上下句式使用规范,唱词句式使用规范,唱词位置使用规范,拍子、调和调式的使用规范,唱法(如粤曲的大喉、平喉、子喉等)使用的基本规范,终止音使用的基本规范等。由于有了各种基本规范,就变成了程式性的唱腔音乐,这就是戏曲的一大特点。但由于各种基本规范与程式,使戏曲唱腔音乐变得十分局限。如何促使粤剧唱腔音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成为粤剧改革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新一代粤剧表演艺术家对粤剧的唱腔音乐作了大量大胆的尝试,如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演唱的《昭君出塞》在各板式的前奏(既板面)作了更适合意境的音乐设计,加之运用复调和声等手法,在不改革板式基本规范落音的情况,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粤曲《梦会太湖》,主创者在板式的上句与下句之间大胆插入更能衬托气氛、情绪的音乐,同样如粤曲《易水送荆轲》中将基本规范的板式进行节奏的压缩和扩张。几首通俗的名曲如获新生。新一代粤剧表演艺术家对传统戏曲的程式性唱腔音乐进行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就象巴黎的时装秀一样,是一种既可贵又美好的意念。

三、丰富粤剧伴奏技法的探索

粤剧(曲)的唱腔音乐伴奏,同样是程式性的,各种板式的音乐有各种基本规范。传统的伴奏技法常用有以下四种:(1)是“齐”,即是与唱腔齐奏,(2)是“随”,即唱腔先出现,伴奏随后模仿前拍的迅速与唱腔齐奏,(3)是“引”,即以音乐的“先锋指”带演员入唱段,(4)是“托”,即以跟腔或长音托伴。以传统的伴奏技法,哪怕是小型乐队,在运用“随”及“托”的技法时,往往会做成乐器的先后进入不一,及杂乱的感觉。又如运用“引”的技法,乐队基本由高胡来担任,这样过于集中的惯性使用,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但在粤剧交响音乐中,保留传统伴奏技法的同时,运用了交响乐队的声部交替进入,色彩乐器轮换引唱引奏,个别句式进行独奏、重奏及混合演奏等,大大丰富了粤剧唱腔音乐的伴奏技法,为传统伴奏技法改革打开了思路。

粤剧交响音乐的创新,无疑给听众带来审美情趣的开拓和升华,也为传统戏曲开创新的天地,这正是新一代粤剧表演艺术家的目的所在,然而一个谨作大胆尝试的创新更需要多方面人士的爱护和支持,只有这样,创新的作品才能在实践中顺利完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粤剧交响音乐的创新,是一次展示中的西文化之间跨越历史时空和音乐时空的碰撞与交流。我深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粤剧,热爱粤剧,支持粤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家粤剧程式
“贪玩”的老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养生故事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28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SINGING THE CHANGES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东方皇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人生故事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4:24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防爆电机(2021年1期)2021-03-29 03:02:28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戏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48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戏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52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42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
汽车电器(2014年5期)2014-02-28 1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