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的个性发展: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

2012-08-15 00:45姜群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楚文化美育艺术

姜群

我国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近年有了极大变化。2011年4月初,曾经所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这无疑是对艺术学科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代表了国家对艺术的重新认识和重视。

艺术除专业教育之外,还有一个更大功能,就是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使普通人学会审美,陶冶情操,即美育。而这方面的发展,我国尚在起步摸索阶段。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其使命也在于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

一、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目的是为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感性素养,使人学会审美。在这里,有两个思路必须理清:其一,这里的艺术教育指的不是艺术专业教育,而是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它能开启人的性灵,完善人的思维,挖掘人的巨大潜力,使人养成良好的趣味与追求;其二,艺术教育不应以功利为目的,以传统教学的思维赋予其许多初衷之外的内容,使其充满技术和理性,充满功利的晋级,却缺失了艺术本真的美和快乐。艺术应该使人“爱唱歌、享受唱歌”而不是必须“会唱歌”。所以这里的艺术教育也就是“美育”。

所谓“美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统一的说法。

“美育”观念的提出,源于1795年德国诗人席勒的著作《美育书简》,当时该书副题就是“对于作为整个人的感性教育”,将“人”的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目的。在席勒认为美育其实就是感性素质培养的教育过程。在我国,最早引入这个概念的是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感情”,“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是为了人格完善。

二、艺术教育传统与地域融合的必要性

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是有差异性的,惟其如此,才有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这是几千年不中断的古老东方文明最富魅力的地方。

关于艺术的地方性的观点,鲁迅先生曾经在《致何白涛》的信中说过“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鲁迅先生的观点现在依然得到了肯定。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文件中指出,“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就在于要善于发挥各自不同地域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艺术特色,并为其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一)创新的动力源泉

音乐、舞蹈与美术为人提供了无数感性的想象空间。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添上浓郁的地域文化艺术元素,源源不断的创新素材由此而出。

比如,在影视创作方面,传统元素正在被大量挖掘。《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被华特迪斯尼公司加工创新拍成动画电影,这部1998年制作的动画片在全球席卷了3亿美元,创造了票房奇迹。还有风行2009年的《阿凡达》,片中的美丽胜境——悬浮在空中云雾缭绕的“哈利路亚山”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中国的黄山。

(二)创意文化产业的驱动

现在各地都开发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希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在北京,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GDP比重不断攀高,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南方的福州市,中部的重庆市,都在大力发展其创意文化产业。不同的地区创意有所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也不同。而传统与地域的元素使用较多却是相同之处。

比如昆曲《牡丹亭》进行加工,全部起用青年演员,结果青春版的牡丹亭在全球引起极大反响,在美国、加拿大的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也使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昆曲。成为传统文化坚守与创新的一块试验田。

三、楚文化元素

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楚国在800多年的辉煌文明中,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杰作:精彩绝艳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汪洋恣肆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奇谲的绘画。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富矿。

(一)“庄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战国时代的楚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闻名于世的是《庄子》与《离骚》,它们是楚国文学的高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影响着中国文学数千年的发展。

《庄子》是庄周的思想精华荟萃,也是优秀的散文,其文丰富奇特的想象淡然飘逸的思想,表现出极其超然的浪漫风格。而屈原浪漫奇谲的抒情诗《离骚》,更是楚地文学艺术的杰出之作。

(二)音律——高山流水颂知音

古代楚国也是一个音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古书上多有记载楚人的音乐活动,比如成语中的“曲高和寡”,导致楚霸王项羽兵败自杀的“四面楚歌”,都成为古远的文化记忆深扎人们心底。流传最广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与《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还有厚重编钟奏出煌煌荆楚音。1978年楚地名城随州出土的编钟,展现了宏伟的地下音乐殿堂。这套65件组合而成的编钟,有双音功能,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被楚人视为国之重器。它全面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展水平。再者,《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表演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雅俗共赏的盛况。

(三)绘画工艺——精彩绝艳的楚画与木雕漆器

楚国的绘画和雕刻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其一,精彩绝艳的楚画。楚人多善壁画、帛画、漆画等,无论服饰、生活用品,还是乐器、武器上,都喜加以繁丽的装饰,饰以花纹、图案,调以浓浓的色彩,华丽至极。

其二,精美的髹漆工艺。楚人雕刻多以木雕配以漆绘为主。楚人以凤为图腾,比如《人物龙凤帛画》、《虎座凤架鼓》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楚人高超的绘画和雕刻水平。

(四)三国文化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是世界知名的重要文化资源。湖北境内是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波谲云诡的斗争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襄阳、荆州等著名文化景区和名城这些三国故地,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

四、湖北高校美育实践中传统与地域特色的挖掘

湖北有着两千多年的楚文化传统,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善加学习,不仅短视而且也是身为后人的失职,因为传承也是我们的责任。如何挖掘特色,笔者有一些浅见。

(一)文学的楚辞普及教育

《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就因为这样,它反而被我们敬而远之,成为高尚文学进行精英教育,渐渐被我们神化了。作为楚人的楚吟,它更应该走下神坛,尤其是应该让现今的学子进行普及教育。因为这些优美而具独特艺术魅力的文章本身,其想象神奇瑰丽,行文灵动优美,让我们在吟唱的时候,仿佛能穿透千年时空看见灵山秀水和香草奇葩,而深深爱上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就像诗人那样的热忱。现在武汉的东湖听涛区所在的行吟阁、橘颂亭、沧浪亭、泽畔客舍等古建筑,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而建。既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学生们起诗社吟楚辞就应该普及开来,在东湖的秀色中感受诗人不朽的诗魂。

(二)艺术课程与各地文化局联盟

各地都有文化局,有分管的剧团、美术院、音乐厅等。这些艺术的殿堂也应适度为广大学子而开。审美应该是普及教育而不应是精英教育,全民的审美修养决定着民族发展的未来。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将代表性的地方艺术纳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其一,中国书法绘画进校园。可请书法名家进校办画展,教学生学习书法绘画,学生即使只略知皮毛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其二,民族舞蹈的高校巡演。比如在1980年代,湖北省歌舞团曾用复制出的编钟演出了《编钟乐舞》,以“歌、乐、舞”融合的形式,舞出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风土民情。如果组织青年舞蹈演员重排舞蹈进行全国巡演,则是一场真正的视觉饕餮。其三,民间艺人进校办展演、授技艺。以讲座、展演或是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能让学生领略源于生活的艺术魅力。其四,组建学生自发的传统艺术社团。

结语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有着独特而悠久的楚文化传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挖掘楚文化的内涵,既是艺术教育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

屈大夫的浪漫诗歌与爱国热忱,孟襄阳的田园诗画与淡泊名利,米南宫的山水书法,武当山浓墨重彩的建筑艺术与空灵缥缈的道教音乐,都穿透几千年的时空,留在荆楚大地上。我们要学会审美,更应该保护美的东西传承下去。

[1]皮远长主编.荆楚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段宝林主编.山水中国.湖北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孟修祥.荆楚文化特质平议[N].荆楚文化网,2010.11.19.

[4]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5]周海宏.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N].光明日报,2007-04-24.

[6]徐立翔.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路径思考[J].艺术教育》2010.11.

[7]刘又元.将荆楚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N].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11.30.

[8]鲁迅.鲁迅书信[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楚文化美育艺术
论公民美育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纸的艺术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