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栋强 田雪
云南建水县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碗窑村制作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烧制陶瓷的历史。碗窑村距县城二公里,现有人口2900余人,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碗窑村村后的山坡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2009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水紫陶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独具特色的制陶工艺包含了紫陶泥料、手工拉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无釉抛光等多个方面。
首先,紫陶泥料是建水独有的特殊泥料,其化学结构合理,且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为紫陶制作技术和艺术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多次淘洗滤浆制成的泥料,泥质细腻,可以满足对陶坯作精细的雕刻和对成品作无釉磨光的工艺要求,这是建水紫陶有别其他含砂陶器的重要特征。
其二,建水紫陶成型工艺是手工拉坯,由于建水紫陶泥料细腻,可塑性较弱,建水紫陶的成型一般采用轮制成型手工拉坯。轮制成型手工拉坯,是通过车盘旋转产生的惯性,利用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人工与旋转的车盘合作,共同完成陶坯的造型过程。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原因,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陶艺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其三,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工艺,是在湿润的陶坯器表上手绘墨稿装饰。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言,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质及所表现物象的神形具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腻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与陶器浑然一体而又具有唯一性的书画装饰方面。
其四,雕刻填泥工艺是建水紫陶有别其他陶瓷的一项特色工艺。建水紫陶的刻填,必须在陶坯的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融合混为一体,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为彩,注重的是色块之间的对比协调,是一种形式感效为简单而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语言。“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又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残贴”的作法是:在陶坯上用风格不同、字体各异、字数大小不等的字画交叉重叠进行装饰,刻工将字画用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颜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帖画卷正倚迭交,把传统的经典和现代的简洁集合得浑然天成,极大地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其五,无釉抛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亦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重要工艺特征。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高温由土还原成陶后,陶质细密,可通过磨光工艺让其呈现出凝润如脂,光可鉴人的艺术效果。一件上好的紫陶作品,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
刘锡成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一文中说到:“文化发展的规律显示,文化的发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积累式的递进,而不可能离开民族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紫陶文化的发展既是这番话的代表性体现。紫陶制作完整而独立的体系,是每个历史时期的艺人们在继承前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并融入新的工艺手法而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紫陶艺术有一个发展的繁荣期。以向福功、陈绍康、袁应德、谭知凡、马成林、几位老艺人为代表的传统紫陶创作力量重新换发生机。几位老艺人一方面坚持继承紫陶传统技艺,带徒弟培养紫陶制作的新鲜力量,一方面进艺术院校深造,掌握现代的设计方法。他们的努力带动了紫陶艺术的发展。
为了适应紫陶产业发展的需要,2004年10月,经建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建水紫陶研究会,负责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06年建水紫陶研究会与红河学院合作,向云南省教育厅申报了在红河学院设立建水紫陶艺术专业的科研课题。于2007年在该院艺术类专业开设建水紫陶选修课程。2008年开设建水紫陶艺术类本科专业。自班以来,得到政府和学院领导的格外重视,学院为培训班制定了全面正规的艺术设计课程训练,使他们能够成为既掌握紫陶工艺技术,又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设计能力水平的工艺美术设计师。他们能够在研究和学习紫陶传统技艺和艺术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紫陶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将艺术创造和工艺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紫陶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开了新的局面,起到繁荣紫陶工艺创作的作用。
建水紫陶在近10年中涌现出一批紫陶工作者,他们通过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的美术基础,现代设计方法,中外艺术发展史诸方面知识的学习,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得到了整体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从旧的局限中跨越出来,增强了对紫陶作品的判断能力。他们从事紫陶的设计和工艺制作,是集设计师及工艺美术师二者为一身的新一代紫陶艺术家,成为当代紫陶艺术创作的优秀代表。
现任建水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其彩填元阳梯田为紫陶工艺较为大胆的创造性实验,以线之流动回旋于整个瓶体,以块面之结合展示主体造型,打破传统填泥方式。花瓶装饰中点、线、面及与S形态的结合均得到了完美展现,体现了作者的当代性、创造性以及工艺性的艺术修养。紫陶工艺的设计思维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级讲师毛耀宏,多年来对建水紫陶的收藏与研究,将我国的青铜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不仅对造型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把我国传统文化通过紫陶艺术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著名画家刘也涵以文革内容为创作元素,用土与火的艺术,融合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将紫陶艺作品完美演绎。他的作品能自然勾起观者对生活的一种追忆与感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他们的作品风格鲜明,特点突出,各具神韵。将紫陶工艺特征与现代陶艺语言,功能效用与审美价值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收放自如地驾驶紫陶工艺技法,把紫陶材质“深沉、博大、纯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紫陶是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如果离开传统,必然会失掉紫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将其称为独具特色的陶艺。紫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没有创新与发展,只停留在重复和承袭原有的传统面貌之上,也就失去了紫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继承传统是为了创造,作为受过高等学院教育的紫陶工艺者,应保持传统紫陶技艺的精神实质,在每个探索阶段都留下创新的足迹,不断积累经验,弘扬紫陶文化,开辟紫陶文化新天地。
[1]陈劲松,张勇,彭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恒.建水紫陶, 国际统一出版社,2004.
[3]杨永善.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