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莉
中国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伴随着两国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一路走来,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历史深远,水平较高,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成功经验,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了大量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发展步入快车轨道。1922年,实行了音乐教育的全面改革,所有的音乐学校被分成三类:音乐学校、中等音乐学校和高等音乐学院,这三者构成了音乐人才培养的完整系统。
俄罗斯的教育水平较高,尤其是高水平的高等音乐教育是俄罗斯民族引以为荣的财富,也一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但是俄罗斯的教育事业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的滑坡并没有对它造成太大的破坏,在俄罗斯政府的及时举措下,高等音乐院校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大纲和教材都保存了完好的体系和脉络,俄罗斯的高校音乐教育至今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时至今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已经完全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上,建立起了实力雄厚的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科研领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和教学骨干。
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课程的总和,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高学生教育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
通过比较天津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总体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类,必修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有限选课和任选课;实践环节有军训、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几部分组成。
1.必修课
通过比较上述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内容里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等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修养,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些课程的教学长度一般都在一个学期到两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其中英语课程的开设,占有较大的学时比重,教学长度一般为4个学期,每周为4学时。
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声乐、钢琴、器乐、中西方音乐史、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等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对上述课程的名称和学时安排上会有所差异,但其学时比例基本都保持在总学时的40%左右。
2.选修课
我国高校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分为两类:一是公共选修课;二是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又分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前者是根据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这类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名称等方面又有着各自学校自身的特点。如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指挥法、合唱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作曲、自弹自唱、奥尔夫教学法等;河北师范大学专业限选课有电子琴演奏、民间舞与编排、歌曲写作基础、河北地方音乐与欣赏、小型乐队音乐编配基础等。
任选课的开设是为了增加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渗透、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成为具有较全面知识的音乐人才。任选课的课程有西方现代音乐、意大利语音、钢琴艺术、音乐美学、现代教育技术、舞蹈编导、声乐表演、民歌、电脑音乐和制作等。
(二)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
通过俄罗斯多所音乐院校和师范大学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俄罗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
俄罗斯教育界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教学思想: 教授音乐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它同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针对音乐学科,近年来在公共课部分开设了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艺术美学等新兴课程,并且迅速的占到了重要的地位。
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公共课有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史、戏剧史等课程,其中外国语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体育课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公共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外语、物理学、逻辑学、法学、经济学、视听技术方法学、数学和信息学、现代自然知识体系等。
2.专业课
俄罗斯音乐院校的专业课设置与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同。俄罗斯专业基础课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声法、复调、作品分析、合唱和合唱指挥、俄罗斯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总谱讲座、合唱合奏团工作方法、声乐艺术教学法、器乐教学法等。
专业选修课有舞台声乐艺术、舞台器乐、舞台音乐的历史风格、爵士乐和声、即兴作品基础等。
(三)两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文素养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差异
从两国的部分音乐院校和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俄罗斯在公共课程的安排上,涉及了人文学、社会经济学、心理学、数学、自然科学等,这种课程设置目的非常清楚,即不仅仅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和音乐师资,同时培养出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文化视野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2.专业课程的差异
中俄两国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虽然相似,但依然存在着差异。如我国音乐院校和诸多师范类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中都有乐理和音乐欣赏课程,而俄罗斯的师范大学中仅有个别学校开设乐理课程,高等音乐院校没有这两门课。俄罗斯高校开设的声乐艺术史、声乐教学法、器乐教学法、钢琴艺术史等有关表演风格和教学方法的理论课程,在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中也未曾涉及。
通过对中俄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从课程设置的逻辑性看出,两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都符合21世纪人才需求的原则,符合对音乐教师素质培养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了解和掌握与音乐相关的各科知识,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音乐技能。
(二)从课程的设置内容来看,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都是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成为有思想有觉悟的社会主义音乐人才。俄罗斯高校则重视学生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与修养的培养。同时我国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素质的课程开设较欠缺,除首都师范大学开了大量的教育学课程外,其他几所学校仅仅象征性的开设了几门,并没有全面地涉及到教师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教育理论。而俄罗斯在培养学生掌握各自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法,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比重较大。
(三)从课程的结构安排来看,俄罗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科目内容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非常紧密,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课程结构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能力来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全面素质和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做出知识的储备。中国的课程安排较单一,对本专业理论和其他专业或艺术理论之间的融合渗透做的不好,致使学生不能与其他专业之间进行互相沟通,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能较好地与其他学科或其他艺术理论进行交融,学术研究僵化而缺乏创新性。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与俄罗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解放后期,中国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继承了俄罗斯的传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有相同之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存在差异,使得原本一脉相承的课程体系出现了许多不同之处。总结这些差异,就可以找到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俄罗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的方面,可以使我们及时走出办学过程中的误区,少走弯路。
通过比较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首先,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构建多元的、开放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吸收和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想。其次,应紧紧围绕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刻不能忽略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提升。
[1]张蓓荔主编.我国与俄罗斯音乐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咏北.21世纪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郁正民主编.中俄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