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章
我原是写新诗的,从民歌体、自由体到白话律,后来又客串诗词。我不是诗歌理论家,仅仅是实践者。
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必然要同步争新。我想,中国的诗词,是根据汉字独有声形形成的,它是民族的、科学的。中国人,哪怕一字不识,也会背一、二句唐诗,它又是大众的。中华诗词与书法、国画、京剧一样是中华国粹,一定要创新。新的理念,新的语言影响着诗词作者,与时俱进出新易,而形式上出新难。汉字与音乐关系最近,七字音名,作曲家写出千变万化旋律,格律诗、词,实际就用七个字加减变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已是汉字诗科学的极限,似乎无新可创,唯有词还有一定空间。中国的词牌现存几百个,有些基本是存而不用,诗词家写自度曲,因个人情感而用体,让别人接受很难,一种形式要想让更多人接受、使用,只能从被群众广泛使用的,又具有词的雏形的民歌中寻找。于是我想到让我一见钟情、耳目一新的河南南部和湖广的“赶五句”,四句七字民歌后又加一句,或洪波陡起,或余音缭绕;我同时还想到“文革”前后广泛使用《对口词·三句半》,三句七字韵言,最后二字,概括,总结,一锤定音。于是,我在2002年写了盆景、根雕、养花的《赶五句》和讽刺贪官丑态的《三句半》并收到《刘章诗词》一书中,也曾得到诗人丁芒、丁冬的肯定,说这是创新,河北有几位诗友写起《赶五句》来,而写得最多也相当成功的是安徽诗人谢清泉,由于他的影响,据说在安徽已经在诗词报上全面开花。2008年,我摸索创新的“贼心不死”,写了两首《赶五句》和《三句半》,并将《三句半》改名为《三字尾令》,我同时想起我极为喜欢的广西三字头民歌,其中一首是“连就连(“恋”谐音),你我结成百年缘。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我写了两首并定名为《三字头令》,在《燕赵诗词》的探索诗页发表以后,很快得到诗友们响应。
《赶五句》者很多,不过,因为没有成为诗词界认可的词牌,并不规范,有人写七言,有人写五言……
民歌按平仄规矩改为小令,味道是不一样的。民歌和小令它们仍然可以同时并存。既然是小令,就要按诗词的规矩写,《赶五句》的前四行,完全按绝句写,尾句因很重要,为充分体现它洪波陡起或余音缭绕的特点,可粘连,也可不粘连;《三字头令》起句,决定二、三、三、四句平仄,而《二字尾令》前三行按绝句格式,尾二字自由。这就是即将规矩,又有一定自由。我的意思三小令主体均为七言,有的人用五言写《赶五句》,往往没有那种味道。有一定的自由,不能过分自由。
这些尝试,望得到大家批评,为诗词事业的繁荣,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编者注:本刊今年1-2期所发作者的《赶五句》《二字尾令》《三字头令》均为《尝试集》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