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田园诗词创作

2012-08-15 00:52吕克俭
东坡赤壁诗词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词田园诗层面

□吕克俭

说我是诗人,我感到惭愧;说我是田园诗人,我感到惶愧。我只不过写了些诗词,并且有几首田园题材的罢了。说实话,我写田园诗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三农”,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走近”,尽管我在农村生活过多年。如果说,我所写的有那么几首“走进”的意味,那也只能说我也曾有过些许体验与感触。

我的这一组田园诗词习作,大体上可以分为“走进”“走近”和“走向”三个层面。“走向”层面的习作,可能占去多半数量,这也是我感到“惶愧”的原因所在。现在,我就先从“走进”这一层面的作品谈起。

从这类作品来看,严格的说,走进“三农”的并不是很多,横拉竖扯的恐怕也只有五六首。《寻湖》是首七绝,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表达的是我对圈湖造田的理性思考。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湖乡垦区度过的,万丈湖是我的第二故乡,解放前这里烟波浩渺,解放后开始圈湖造田,成了“稻粱之仓”。但是,这里几乎年年内涝,给湖区农民造成巨大伤害。我常想,围湖造田强调了人定胜天,却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不应该是我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于是,《寻湖》作品就诞生了。诗中朦胧、委婉的将我的这一认识传达了出来,也可以看作是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隐忧。五律《筑巢》,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刮起盖楼风,不少农民盲目跟风,贷款盖房而反受其累的事。《生查子·种苎》一词,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民纷纷大面积改种更值钱的苎麻,而最终导敛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的实事。当时,我家同样的遭受其害,母亲无奈的说:贩猪羊俏,贩羊猪俏,想赚点钱真难啊!这是农民在分田到户后,自主种植作物所遭受到的市场经济的首次冲击。词中透出了农民的这种无奈、无望的痛楚。《卜算子》写于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后期,这首小词与另两首构成一组,首发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扬了江诗刊》上。词作直击民生问题,尽管国家免去了农民的农业税,但是物价暴涨,仍然是民不思耕,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暴露了农村社会问题,表达了农民的心声。《临江仙·打工别》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农村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反差极大,况且“白条”盛行,农民不堪其苦,要想通过田间苦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农民纷纷南下广州,全国第一波“打工潮”涌起。这首小词并没有刻意地去写打工者的美好意愿,只是着力表现年轻妻子送别丈夫时的不舍与无奈。尽管去者决然,毕竟前路未知,送别双方的心里都是一种希冀与迷悯的交互纠结。这首小词所要表现的,就是当时的特定背景下的农民特殊的心理感受。这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恰恰是需要我们去还原历史,拷问历史的。我所创作的这几首诗词,如果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吾愿足矣!

再说“走近”这一层面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走亲访友、进村入户,与农民接触的产物。比如:《生查子》《菩萨蛮》两组小词,就是我的采风习作。前一组写得浅近质实,后一组就写得较为典雅含蓄,虽然语言风格不一,但是都传达出了我当时的真实见闻与真实感受。这类作品还有《千秋岁·访酒家翁》等,都写了亦农亦商的农民勤劳致富的欣喜。再像《贺圣朝·村翁听新闻》,我是将过去的邻居村翁形象与当时农民的普遍欣喜叠加在一起,通过词中主人翁的塑造而创作出来的。语言上采用白话口语,写法上采用白描直述,尽量与农民贴合,真实地传达喜情。《百媚娘》一词的创作,则是将以前在农村所见的情状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表现的是农村劳动生活的情趣。这一类作品的数量较多,情感基调都较为轻松喜悦,大多是以场景呈现,风格上或雅或俗,力求给人以贴近的真实美感。

最后说说“走向”这一层面的作品,关于这方面的东西,我不想多说,大家可以通过我的这类作品,去领略我眼中的田园风光,去感知我心中的当时感受。需要说的是,有两首诗(一为七绝《题苗村山寨》,一为古风《河源曲》)分别写的是南方苗寨与北方草原的风光,前者是根据图片题咏的,后者则是根据想象创作的,虽然未必切实,但可以说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我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寄寓了我的向往之情。这类“走向”层面的作品,大多是在追求一种雅致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并不排斥浅近的语言表述。在创作时,我都尽量的注意到形式与内容的调和,语言与思想的融合。当然,还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或雅或俗的诗词作品,希望能给读者诸君带来或多或少的审美愉悦。

我写诗词不多,不敢妄称诗人;写田园诗词更少,更不敢称作田园诗人。创作田园诗词,我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写东西全在乎兴之所至,情之所迫。尽管所写的东西称不上精品,但一定是我的力作,对我来说,这一点就足够了。

猜你喜欢
小词田园诗层面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田园诗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8年第四站冠军揭晓
坐过站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美人嗔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浅析宋小词长篇小说《声声慢》
“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