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梅毒26例临床分析

2012-08-15 00:51:10张催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螺旋体梅毒青霉素

张催兰

(广西柳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柳江 545100 E-mail:zclzcl2006@yahoo.com.cn)

梅毒是一种以苍白密螺旋体为病原体的性传播疾病,妊娠合并梅毒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感染、死胎以及先天性梅毒儿的出生等,严重危害孕妇及胎儿预后,近年来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梅毒是发病率增高最快的性病[1],而妊娠合并梅毒也随之增加。作为梅毒高发地区,我院被列入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梅毒高发地区妊娠梅毒感染防治应用研究”项目单位,现将我院自2009年4月~2011年3月查出梅毒孕妇26例的防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妊娠梅毒初筛人数有4 580例,检出梅毒26例,占0.57%,所有患者均为常规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双项阳性确诊。孕妇年龄20~39岁,平均25.8岁,其中年龄20~29岁年龄段16例,占 61.54%。已婚24例,未婚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0例,占76.92%;无职业者17例,占65.38%。

1.2 诊断标准 妊娠梅毒的诊断标准:①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胎和死产史或分娩梅毒儿;②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或体征;③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先天梅毒诊断标准:①新生儿和母亲血清学阳性;②新生儿具有以下临床特征:肢端趾皮肤大疮、脱皮、斑疹、斑丘疹、肝脾肿大、低体重、呼吸困难、腹胀、水肿、病理性黄疸、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1.3 治疗 经确诊后即抗梅毒治疗。对早期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共1~2次;病程 1年以上患者给予3次,或者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天,共10次;神经系统受累给予青霉素G 300~400万u,静脉推注,每4h 1次,连用10~14天,依从性好者可采用青霉素G240万u,肌肉注射,每天4次,连用 10~14天,加用丙磺舒500mg,每天4次,连用10~14天。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新生儿霉素给予青霉素G 10~15万u/(kg◦d),静脉点滴10天,或者普鲁卡因青霉素G 5万u/(kg◦d),肌肉注射 10天。

1.4 随访 孕妇梅毒治疗后每月查RPR,分娩后随访3年,第1年每季度查1次,以后每6个月查1次。性伴侣梅毒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1次RPR。新生儿梅毒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RPR,1年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对滴度≤4倍的婴儿,于生后1、3、6个月进行梅毒筛查,滴度1∶8以下的阳性者每6个月进行确证试验检测至18个月,阴性者除外先天梅毒,阳性者诊断先天梅毒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

2 结果

本组26例中足月产21例(80.77%),早产 4例(15.38%),死胎1例(3.85%)。先天性梅毒患儿2例,发生率为8.00%(2/25),经积极治疗后,患儿 RPR滴度在 3个月内均转阴,患儿无神经系统受累现象,均正常生长发育。

3 讨论

梅毒可经性接触水平传播或由胎盘经血液垂直传播,妊娠合并梅毒早、中、晚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而由于早期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含量最高,因此此时胎儿感染的危险性也最高[2],感染梅毒的孕妇其螺旋体主要经两种途径危害胎儿:①经胎盘和脐带血传染给胎儿体内引起梅毒胎儿,还可引起肝、脾、肺、胰等器官病变;②感染胎盘引起胎盘内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组织变性坏死等,造成胎盘功能障碍使宫内胎儿营养、氧气供给不足,继而引发流产、死胎、早产、发育迟缓等严重后果[3]。近年来我国梅毒出现流行趋势,而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2009年4月~2011年3月我院共为4 580例产妇(孕周>28周)提供梅毒筛查检测前咨询,初筛阳性26例,确诊26例,感染率为 0.57%,明显高于姜雯[4]报告的0.29%(288.18/10万)和夏晓玲等[5]报告的 0.47%(22/4689),鉴于妊娠梅毒无症状,具有隐匿性,因此产前筛查对及早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妊娠期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尤其重要。

本组中妊娠合并梅毒具有几个特点:①年龄20~29岁占大多数(61.54%),可能与该年龄段性行为处于旺盛期且性生活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有关;②患者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76.92%(20/26);③以无固定职业者为主,占65.38%(17/26)。统计情况与同为广西省的南宁市[6]及华南地区的广东东莞地区相似[7],这一部分人群共同点是性卫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差、性知识缺乏、工作流动性大,针对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并采取免费梅毒筛查、孕期管理及监测等措施,以减少妊娠合并梅毒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以往认为妊娠16周前因胎盘的滋养细胞隔离和屏障作用,使得梅毒螺旋体不易通过胎盘,因此胎盘传播多发生在孕16周以后,此时滋养细胞层逐渐减少或萎缩,螺旋体更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理论上在此期间进行治疗可阻止胎儿受感染。但研究发现即使经适当治疗仍有相当比例的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先天性梅毒儿,Ⅰ、Ⅱ度梅毒孕妇即使经正规治疗新生儿感染率仍高达100%[8],因此从优生角度来讲,对梅毒孕妇可劝其终止妊娠,并进行规范治疗及定期检查,待治愈并观察2年后再计划妊娠。对于要求继续妊娠的孕妇,应及时采取驱梅治疗,临床用药首选青霉素,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G以及相应剂量,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经积极治疗后,3个月内RPR滴度均转阴,患儿无神经系统受累现象且生长发育均正常。

总之,妊娠梅毒的发生尤其流行特点,针对高发人群应加强性健康知识教育,并加强妊娠期梅毒筛查,及时诊断并给予正规抗梅治疗,最大限度改善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

[1] 张建平,范建英,苏良香,等.南通地区 77例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34-2235.

[2] 于锦玉,于江.妊娠合并梅毒32例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7,31(6):439-440.

[3] 李丽,刘敏,王芳,等.妊娠合并梅毒 1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87-4089.

[4] 姜雯.舟山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感染情况和新生儿预后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6):515-516.

[5] 夏晓玲,赵小惠,殷庆.新津地区2—6-2009年妊娠合并梅毒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4):91-92.

[6] 袁叶红,袁海虹,黄清.妊娠合并梅毒128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9):1446-1447.

[7] 李忠辉.妊娠合并梅毒5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7,13(8):978-981.

[8] 陈红芳.妊娠合并梅毒53例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4):412-413.

猜你喜欢
螺旋体梅毒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那是我偶然发现的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8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西南军医(2016年4期)2016-01-23 02:19:39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做皮试?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