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2012-08-15 00:48施甸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678200杨天宏
云南农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棚设施农户

□施甸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678200 杨天宏

□施甸县茶叶蚕桑工作站 678200 杨 华

近年来,施甸县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围绕果蔬、生猪、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把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工程来抓。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把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农机化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县建成甜柿滴灌节水示范基地4hm2,推广玉米地膜覆盖3193.3hm2,共建设农产品保鲜冷库14座,发展设施大棚 381.1hm2,新建生猪养殖小区1个、生猪养殖场3个,累计生猪养殖小区达7个、生猪养殖场17个,水蛭养殖15000m2,黄鳝网箱养殖2120m2,设施农业产值达16351万元,其中,设施栽培产值8406万元(食用菌种植1050万筒,产值4410万元;大棚蔬菜80hm2,产值2400万元;大棚西瓜358 hm2,产值 1362 万元;大棚葡萄 23.3hm2,产值234万元),生猪养殖小区产值7550万元,特色水产养殖产值395万元。全年完成机耕机耙13254hm2,机收面积3893hm2,其中,小麦机收 1640hm2,水稻机收 2433hm2,机电灌溉 4380hm2,机械植保4047hm2,全县农机作业收入4500万元。农机化推广既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2 创新机制 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对克服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门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研究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宣传动员,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扎实推动设施农业建设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2.2 创新思路,转变方式

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是制约施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我县创新思路、转变方式,把以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农业为突破,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路子。在发展模式上,把以政府为主体转变为由政府引导,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客商及养殖、种植企业,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为主体,由市场主体直接与农户对接,减少行政干预,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创新机制,促进发展

我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突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设施农业发展途径,着力打造农民增收新亮点。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为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创建发展平台。出台了《施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明确了对从事设施农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种养大户在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对达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县财政以奖代补给予一定奖励,鼓励设施农业发展。

2)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制定了《施甸县农村土地流转奖励补助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期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以土地置换、租赁、转包、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资源,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截至2011年底,全县租赁流转土地1233.6hm2。

3)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了《施甸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绩效与效能考核,定目标、定责任,年终进行考核,对完成任务的乡镇、村、组及效益突出的农户进行奖励,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不断完善“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2011年共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4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个,生猪养殖协会3个,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个,专业协会达20个。

5)创新领导联系产业制度。推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农业产业工作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高位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6)创新专家联系企业及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制度。实行责任领导风险抵押,把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年终考核兑现奖惩。

7)打造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鼓励科技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创建蔬菜、水果等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作制度改革、病虫草鼠害防治、农机化技术推广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设施农业档次和水平。目前,全县共有9名科技人员投入到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建设生产基地85hm2。

2.4因地制宜,优化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按照“四个流域”、“四个片区”开发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自愿”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进行优化布局。在勐波罗河流域以旧城为重点,发展热区反季大棚蔬菜;在姚关河流域,以姚关镇为中心,辐射万兴、酒房、何元等乡镇,重点开发食用菌产业;在施甸河流域,以仁和镇为中心,辐射由旺、甸阳等坝区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西瓜;在施甸坝,以由旺镇中村为中心,辐射坝区乡镇,发展大棚葡萄。基本形成了四个设施农业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健发展。

2.5 强化科技,促进发展

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的机遇,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设施农业发展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农科部门职能作用,切实搞好设施农业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科技人员培训。组织100名科技人员到省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培训,聘请农大教授对基层科技人员培训3期320人次,培训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农技人员理论素养。三是推行科技人员直接与乡、村、户技术挂钩,把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育苗、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组织农民科技培训680场次,培训农户6.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8万份,培养了一批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2.6 加大扶持,推动发展

在设施农业发展上,我县成功摸索出了 “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产业、一根链条”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大、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以云南大山合公司为龙头,实行工厂化生产菌筒,带动农户种植;蔬菜生产上,南片以禾源果蔬公司为主,北片以坤茂公司为龙头,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推进基地建设。在龙头企业扶持上,县委政府在企业生产用地、用水、用电及税收方面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并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龙头企业扶持。为大山合公司争取到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资金480万元,协调土地6.9hm2,建成菌棒生产车间1461.6m2、加工车间1090.9 m2、菌棒培养大棚2280m2。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38.68万元,补贴购置农机 1037台(套)、新建保鲜冷库2座。在食用菌设施栽培上,为解决农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帮助种菇农户协调小额贷款 1100万元,扶持菇农560多户,使菇农种菇积极性得到提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明显,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大棚设施农户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民生设施非“摆设”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