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寒,郑成兵,张 雪,刘 晶,李 懿
(第三军医大学:A.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影像学院;B.研究生管理大队,重庆 400038)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因素。随着世界进入大发展、大改革和大调整时期,创新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逐渐成为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选择[1]。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和更新速度呈加速度增长,国家之间经济、军事、科技以及文化实力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培育一流创新科研成果的主战场和孕育一流先进文化理念的主基地,如何快速有效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先进的理念解放心智、引领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束缚手脚、阻碍发展。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相比有差距,究其原因不是中国的教师不敬业,不是中国的学生不聪慧,更不是学习的课程和知识不够多,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导致的[2]。因此,高等院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固有观念的惯性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人格的唤醒和主体的发展,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素质和交叉融合意识的培养,实现由重视知识向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变[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化、导向和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内心,鼓励个性发展,唤醒其求知过程的“疑惑”,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熏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浓厚的氛围是有力推行创新改革的阳光和土壤,高等院校要通过宣传教育,激发教师和学生改革创新的源动力。①要营造实事求是的工作氛围。实事求是是改革创新的前提,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培养规律,教学规律以及科学研究规律,孕育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氛围,切实杜绝因创新形成任何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浮躁之风。②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全校上下切实认识到现有教育观念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效调动改革创新的主动性,使每一个人都将创新教育放在心中、记在脑中,时时在思考、处处在实践、事事在总结。③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改革创新收获的不一定全是成功,也许是一份失败,在创新者“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一份鼓励和宽容,也许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④要营造勇于质疑的氛围。鼓励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科学但不盲从科学,勇于挑战权威、提出问题,积极搭建师生同台竞技、共同探究的舞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热情。
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高等院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不同学科其特点不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同,培养的方式和重点环节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要遵循学科专业特点规律,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教育部目前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论证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应占的权重比例,通过系统整合,压减课程、压减内容,从课程体系整体出发,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而释放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出一部分舞台、平台、时间、空间和机会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构建培养体系时,要遵循专业特点,突出学生基本技能、自学能力素质和交叉融合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结合处、节点处寻找突破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知名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废除现有不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教学规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激励创新。
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谈到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学生的不足:中国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和设计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传统的中国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台下默默无闻的听,教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不希望被问,学生不希望提问,这种方式或许在单纯传授知识方面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基本背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消极、被动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学习效果可想而知。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一生深谙“批判是科学的生命”这一真谛,他在专利局工作期间,经常训示下属“着手审查时要设想,发明者所说的全是假话,如果你们不这么想,顺着发明者的思路一直走下去,你们就会受束缚,你们始终要有批判的眼光,要警惕”,他曾指出:“进入人们脑中的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由此可见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高等院校要切实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手段,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唤醒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教会学生用问号打开科学的大门。
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掌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①遵循学科特点和学员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务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学分(学时)所占的最低比例,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平台支撑能力[3]。③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比重,有效培养学员独立设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④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学员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⑤紧扣学生第一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加强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实习内容,强化毕业设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训练质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创新教育构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创新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是极需创造力的时代,时代需要创新人才,时代在呼唤教育创新。高等院校只要坚定信心,围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培养,花大力气改革、下真功夫创新,就一定能够履行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使命,培养出具有学者气质、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给“钱学森之问”一个完美的答案。
[1]王金霞.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2):30-31.
[2]王丽娜.提升教师素质与创新教育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23-124.
[3]赵美卿,张素梅.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2002,14(8):77-78.
[4]黄培清.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创新教育新思考[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1(2):281-282.
[5]陈 涛.关于高校加强创新教育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139-141.
[6]孙 珺.创新教育视域中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68-69.
[7]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