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2012-08-15 00:43张雷平杨丙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发展

张雷平,杨丙红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张雷平,杨丙红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观念、导向、资源等方面的危机与困境。要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方向,在教育理念、教育定位、评价体系、投入机制等方面进行革新,将质量、特色、文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将扩大办学自主权、制定适宜发展策略、增强治校能力、集聚人才力量作为突破的保障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困境;突破;保障措施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类的卫生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振兴中医药,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领域不断扩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方向不断凝聚。然而,面向未来,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亟待突破的困境,需要我们查明原因,明确突破方面,把握突破重点,制定突破措施,进一步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科学发展。

1 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境

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建立在正确的形势分析基础上。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催人惊醒,促使我们居安思危。这些困境既有观念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既有人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既有整个高等教育普遍遇到的困难,也有中医药教育特殊的困境。

1.1 高等中医药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

一是全社会科学的中医药人才观没有真正树立。社会的人才观影响中医药教育观。当前,社会上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层次提高,范围扩大。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存在求全责备的现象,比如认为中医博士、硕士这样的高级人才,就应该手段高超、个个能开方看病、药到病除。岂不知中医药学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反复临床的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人才成长有特殊的规律,需要特殊的环境,不可能在院校教育中解决终身精进术业的问题。还有,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范围扩大,中医药毕业生不可能都是进医院、进药厂,也可能进社区、进农村,甚至进美容院、洗脚城;而且随着中医保健业的发展,中医药技术性人才进入服务产业的比例还会越来越高。“不进政府部门不高贵、不进医院不体面”的观点必须改变。二是地方政府科学的中医药教育观没有真正树立。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党和国家对于教育是高度重视的,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中医药教育也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尽相同。有的省市将振兴中医药作为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把中医药院校作为重点高校加以建设,但是,有的省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重视程度却没有那么高,总体投入和外部环境的营造上都存在些许问题。三是中医药院校科学的中医药教育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阶段上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发展必须明确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阶段、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国际化的阶段、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医院校的实力发展阶段。中医药教育应顺应这些阶段化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院校的传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继承发扬和创新特色,保持显著性、独有性和差异性。在内涵与质量成为高等教育主旋律的阶段,中医药院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上,而不是其他方面。

1.2 高等中医药教育导向存在偏差

一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化倾向急需扭转。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在愈来愈多地以市场为取向——学生市场、研究市场、医疗服务市场。然而,市场导向很难解决中医教育的人文性和中医学生的道德品行培养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非市场”(non-market)的功能,如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兴趣与能力,营造支持学者潜心学术的氛围等,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市场买卖式”的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式,必然会导致中医药教育内涵变异,影响中医药教育健康发展。二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评价体系功利化倾向令人关注。目前,我国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根据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设定,着重学术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衡量参数是学校规模、层次和学位点数量”[1]。评价体系与资源的配置密切相连,结果是诱导中医药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大而强,而对于教育真正的内涵建设、教师治学能力提升的关注较少。许多中医药院校热衷可见的、可量化的物质性教育发展内容,而对创新能力、个性、审美素养等隐性的、不可量化的精神性内容往往漠视甚至排斥。比如,把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当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把教育对经济贡献率的提高当作教育功能的优化;热衷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被忽视;热衷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忽视了中医药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三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定位同质化倾向值得警惕。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发展定位上受高等教育评价指标和自身利益的驱动,各中医药院校往往追求能够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大学排名的规模、学科、博点、科研项目等量化层面的东西,而较少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对教育内涵的建设与专业学科结构调整优化的新要求,这样一方面使得中医药院校的特色性难以彰显,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目前,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中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须有所突破,同质化的局面应该打破。

1.3 高等中医药教育资源短缺的危机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生源危机。国外知名高校、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国内知名院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早已公开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医药教育优质生源的短缺将悄然来临。二是生物资源短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掠夺式采收、长期投入不足等影响,我国中药资源面临生物多样性危机,中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这样也造成中医经典所授与实际用药冲突,学生无法适从,信心弱化。三是政策资源枯竭。建国以来为了扶持中医药发展,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极大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然而,中医药教育深入发展还需要法律的刚性制度作保障,中医药教育规划还需要法律引导,中医药发展行为还需要法律规范,中医药从业者的权利义务需要法律确认。《中医药法》迟迟不出台,整个中医药行业发展将受到制约。四是财政分配秩序不规范。高等中医药教育在经费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实力弱小学校等特点。另外,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财政拨款往往是通过专项经费的形式划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化的竞争性投入机制,迫使许多院校不得不“跑部钱进”,滋长了权力寻租和学术不正之风,同时,项目化得投入也造成中医药科研短期化、功利化,长期研究项目难以受到重视,而中医技能的传承却是需要反复揣摩、长期实践才能领悟和出成果。

2 从战略的高度明确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方向

突破困境要靠改革,改革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困境也是发展的。方向决定出路,方向比努力重要,只有明确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方向才能正确引导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2.1 高等中医药教育理念的革新

教育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功能。所以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2]。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专注“办学”的理念站了上风,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关注较多,对于人的成长、中医精神的塑造关注较少。现在,特别需要返璞归真,着力实现从“办学”到“育人”的转变,真正把以人为本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

2.2 高等中医药教育定位的拓展

准确定位是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应该多维度思考。首先,在整个高等教育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行业性、特色性必须凸显,因此追求大而全,将导致自身的特色“稀释”。其次,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统摄性、支撑性必须凸显,因此应该坚持多层次性办学,即有研究型、学术性的大学作为龙头,也有应用型院校作为中坚培育应用型人才,还有高职院校作为平台培养技能型人才,更有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文化科普等作为重要土壤。再次,在整个中医药振兴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基础性、引领性必须凸显,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中医药事业、产业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观念,从“什么样规模、什么样水平的中医药教育才能更好推动中医药振兴”的视角超前科学规划中医药教育事业。

2.3 高等中医药教育评价的创新

评价通常针对一个事物的成败、优劣而进行。高等中医药教育评估、专业认证等都是为了保证中医药教育的成功与质量。因此,中医药教育的评价体系要多元化,核心指标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人才成长的个性化特征,建立多层次的评估体系,鼓励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避免“千校一面”。另一方面,中医药学是一个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学科,其成功与否关键看“疗效”。规模发展、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升格大学等都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中医“疗效”为中心。

2.4 高等中医药教育投入的改进

高等中医药教育资源短缺与投入机制不无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首先,投入主体要拓宽。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要承担者,中医药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中医药资源的基础性投入上要做出贡献,这有利于中医药振兴,也有利于企业永续发展。其次,投入方式要改进。增加高校经常性科研、学科拨款,合理配置竞争性拨款,保障中医学者治学的长期性,促进中医药院校发展的稳定性。再次,投入重点要转移。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中医师承传统,教师作用突出。在前一时期大规模投入教育的硬件基础上,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要多关注对教师个人的投入,建立扶持基金,引导教师长期安心治学,“修德以范众、正身以格人、博学以导师”,这样真正的中医大师吸引优质的生源和人才坚定从业,中医才能后继有人。

3 科学确定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重点

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发展侧重,此阶段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将质量、特色、文化作为发展重点。

3.1 提高质量是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3]。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专业的整体设计上必须将中医药的课程开足开好。在教材的语言、体例上,要强调中医药的特色语言与独特思维,特别要保持经典原著的原汁原味。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中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点,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在科研方法上,深入对中医药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在研究的方法、思维方式上更加注重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

3.2 彰显特色是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视察时指出,办大学大家不要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是统一的,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各中医药院校必须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发挥优势,转变当前统一、单一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真正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并努力探索与这种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医药院校要特别重视自身的历史传统,凝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孕育、成长、积淀、发展起来的办学特色,始终不忘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建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上。也即是特色要以深厚的传统作支撑,以创新的作为作支撑,以优势的学科作支撑,以卓越的贡献作支撑。

3.3 传承文化是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灵魂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根在文化、魂在文化、情在文化。未来10到20年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普及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价值不可低估,可以说,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目标主要是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繁荣中医药学术研究,扩大中医药社会影响,构建中医药精神家园。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途径主要是以高尚的精神确立中医药文化,以鲜明的特色彰显中医药文化,以良好的声誉促进中医药文化,以卓越的大师引导中医药文化,以杰出的校友传播中医药文化。

4 完善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措施

要实现改革与发展目标,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政策与措施。只有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才能保障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1 扩大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可拥有七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等。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提出要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专家治学、教育家办学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比如改革招生制度,赋予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多招生自由权,自主选择优质生源,给予世代相传的“家传绝学者”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再如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增加经常性科研投入后,学校可以自主设计长期稳定的科研攻关项目,自由开展科学研究。

4.2 确定适宜发展策略

要实现学校科学发展,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有效调配发展的各种因素,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好、组织好和维护好。要制定一个既坚持准确定位又坚持合理定量的要求,既有极强的操作性又富有前瞻性的规划,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可控性。这就要均衡协调好学校中心工作与全面工作、重点任务与非重点任务、现阶段发展与未来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做大做强事业平台与改善教职工待遇、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办学内部环境建设与外部环境建设以及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方面的关系。而且,规划立足点不仅是5年,要展望到10年甚至20年,以长期的目标来引导短期的渐进变化。

4.3 提高治校能力

大学管理的技巧和深度不仅影响办学质量,也影响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低水平学校和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往往体现在管理上。为保证治校的科学性、有效性与教育质量,应该做到:一是要完善决策体系。保证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时性、果断性,同时保证决策的广泛认同感和支持率。除了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还需要建立健全决策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执行反馈系统等。二是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指挥体系,校内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完善教学监督检查体系,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特别是课堂质量的监控;完善教学服务体系,重点可放在教学正常秩序的维护,教学故障的排除。三是加大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措施落实要树立“敢于碰硬”的执行决心,不能碍于情面就对措施打折扣;还要建立明晰晓畅的传达系统,加强学校内部的公共关系,形成“上下同欲”的认同感,以此促进管理的高效优质。

4.4 积聚人才力量

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决定发展。只有用好人才资源,才能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同时又存在优秀人才不在其需要的岗位,“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游”的现象。高等中医药一方面要采取超常规的勇气、超常规的措施,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加快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位晋升、校外培训、特殊津贴等众多激励手段激励士气,激发潜能,提高全员的凝聚力,提高人才的忠诚度,让人才真正安心教学科研。

总之,国医振兴,系于教育。针对面临困境,高等中医药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增强“疗效”为根本,以人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医疗、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全面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1]潘懋元.大学不应该只比“大”不比“学”[N].人民日报,2011-07-13(12).

[2]爱因斯坦 著,许良英 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G640

A

1006-2769(2012)03-0447-04

2012-01-30

张雷平(1981-),女(汉族),安徽砀山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发展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