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农技中心657100 李才荣
1)自然概况。新街乡位于鲁甸县北部,距县城50多km,距昭通54 km,东与昭阳区苏甲乡布初村相连,南与鲁甸县龙树乡照壁村相接,西与昭阳区大山包乡相靠,正北与昭阳区大寨乡相偎。辖酒房、新街、闪桥、坪地营、转山包5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11310hm2,农作物种植面积2233.9 hm2,牧草地1000 hm2,园地248.9 hm2,有林面积5666.7 hm2,森林覆盖率达34%以上,居全市有林面积之首。辖区内最高海拔2976 m,最低海拔2078 m,海拔相差较大,是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现在共4247户18896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四种民族。全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12℃,相对温差33℃,日照时间1250 h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无霜期210d。冰雹、涝、干旱、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2)社会经济状况。客观的自然气候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主要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以苦荞、燕麦、大豆为辅。2010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4元,粮食总产量达4971.8 t,人均有粮263 kg。新街乡被县委、政府定位成鲁甸北大门乡镇,昭阳区洒渔大桥至大山包的公路改建工程的启动实施,使新街乡成为昭阳区连接大山包、大寨、炎山、田坝4个乡镇的纽带,去中国黑颈鹤之乡——大山包旅游的必经之地和中心驿站,将带动新街集镇的发展;金沙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和通江公路的立项修建,将给新街乡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增加新街乡的辐射范围,使新街逐步成为码头乡镇。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稳定,年末全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人,拥有各类技术推广机构6个(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农经站、林业站、水利管理站),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比较完善。
新街乡属全县优质马铃薯生产大乡,高产优质栽培采取“6个统一”的技术措施,即统一种植节令、统一行向、统一双行起垄、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规格、统一病虫害防治。
1)选择优良高产品种。马铃薯品种主要采用优良高产品种,如会-2、云薯301等,宜选用小整薯播种,大种薯切块时,每个薯块至少要有两个芽眼,切到病薯后切刀要重新消毒。
2)精细整地。选择耕作层肥厚、疏松的非重茬地块(砂壤最佳),进行深耕细耙,使土壤细碎,做到地面平整,捡除残渣石块。
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要获得高产、高效必须掌握好播种期,首先应把块茎形成和增长期安排在适于块茎生长的季节,即平均气温不超过21℃,日照时数不超过14 h,有适宜降雨量的季节;其次要充分利用当地对出苗有利的条件,躲过不利条件;第三要根据品种、种薯情况、间套作物来确定;第四,在北方一般在当地晚霜期20~30d,气温稳定在5~7℃时,提高该地适宜播期幅度。新街乡受气候和地质等条件限制,大多旱地种植马铃薯,实行春播,于3月上旬播种,净种采用双行起垄栽培,播种密度以每亩3400~3800塘为宜,1~1.1 m幅带开沟起垄,每垄种植两行,小行距40cm,塘距35cm。
4)科学施肥。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需肥量较大,在生产中必须增加肥料投人,按照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施基肥,重施有机肥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每增产500 kg鲜薯,需增施 N2.5 kg,P1.1 kg,K5.1 kg,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K最多,N次之,P最少。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10 kg,尿素10 kg,油枯或豆饼50 kg,四种肥料混合均匀施入塘内用作底肥,当苗出齐后,每亩用尿素20 kg追肥,提苗壮苗,追肥宜早不宜迟。采用此施肥方法,马铃薯不容易烂种,出苗齐,营养供应均衡,不会出现脱肥现象,生育期延长20d左右,产量高,抗病性强,并且有利于改良土壤。在没有油枯和豆饼的情况下,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 kg,过磷酸钙50 kg,尿素20 kg,硫酸钾15 kg,三种肥料混合均匀后,单独施于塘内,肥料不能与马铃薯种子接触,以防烂种。也可每亩用马铃薯专用肥100 kg作底肥,当苗齐后,每亩用尿素15 kg追肥。
5)田间管理。幼苗出土后,及时浅锄一次,使土壤疏松,提高地温,以利植株迅速生长;现蕾期要进行一次性或分次中耕培土,垄高10~15cm。结合培土视苗情亩追施适量农家肥及10 kg碳铵。如遇干旱,有补灌条件的地区可进行补灌;结薯期以促地下生长为主,使其多结薯,一般不施肥浇水,以免植株徒长和高温高湿引发晚疫病。
6)加强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新街乡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主要抓好以下几种。
①病毒病。分花叶型、卷叶型、束顶型,是病毒接触,高温作用的结果。防治方法:苗期采用10%吡虫啉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农药喷雾防治传毒蚜虫,预防病毒病;冷凉种植;选择无病苗。
②环腐病。症状:病株表现萎蔫和块茎维管束呈环状腐烂,带病种薯是主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无病种留种(选用健薯淘汰病薯),小整薯播种,芽栽,切刀消毒(用75%酒精或0.1%的高锰酸钾或5%的食盐开水),选用抗病品种。
③晚疫病。可发生在叶、叶柄、茎及块茎上,在叶上往往发生在叶尖及叶缘上,开始时,一个水渍状的小斑,逐渐扩大呈圆型或半圆型,暗绿或暗褐色大斑,且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轮霉,在叶背更明显,严重时,植株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主要通过土壤传病。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选用无病种薯;三是封锁和消灭病株;四是药剂防治,选用50%代森锰锌800倍液,64%杀毒矾5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宝大森)750倍液等农药,每隔10~15d喷洒一次,共喷1~2次。
7)适时收获。当马铃薯植株枯黄或死亡,匍匐茎脱离块茎时,及时选择晴天采收。
1)优质脱毒薯的品种推广。引进和精选优质脱毒薯,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栽培和管理。
2)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要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选用丰产抗(耐)病优良品种等措施,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
3)抗旱节水应用技术的推广。
4)科学施肥技术,推行配方施肥。
[1]王培伦,马伟青,杨元军,等.脱毒马铃薯X病毒再侵染及运转速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06).
[2]李凤云.克新系列马铃薯的特点及种质资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21).
[3]姜华年.大棚秋栽马铃薯增施钾肥增产提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07).
[4]刘胜军,刘介民.西南山区马铃薯育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5]胡助力,郭志平.马铃薯Mira高产施肥措施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6]刘青娥,钟仙龙,郭志平.增施磷钾对马铃薯提质增产的效果[J].长江蔬菜,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