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2012-08-15 00:50马彦君袁梦佳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亲子冲突

马彦君袁梦佳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1 前言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的第一社会化场所,其对中学时代孩子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当今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倍受社会关注。有学者预测,在21世纪,单亲家庭将成为主要家庭形式之一。面对现实及可能的预测,担忧的同时更有一种责任。本研究力图探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问题。应该说,现代化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这种问题,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因此,在这里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梳理与进一步探讨,不无意义。

2 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特征及冲突

2.1 中学生亲子关系的整体特征

中学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重要阶段。中学生从生理和心理双重方面走向成熟且开始接触并以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脉络。在这些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且通过亲子关系的知觉影响着青少年的逐步社会化。

2.1.1 中学生的心理分离各个指数中冲突独立占首要位置

心理分离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一个中学生开始拉大与父母的距离从而形成自我感的过程。有研究指出,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分离各个指数中,冲突独立得分远高于态度独立、功能独立和情感独立。这个结果证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同完整家庭的一样,随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开始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管理,而更愿意独立地面对问题,逐渐学会不依赖他人,寻求自我认同。Daniel和Jason(2002)的研究发现,心理分离与安全型依恋正相关,与恐惧和焦虑等不安全型依恋负相关。

2.1.2 中学生个体化与父母的依恋性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中学生与父母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亲密的亲情,即青少年在获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仍保持与父母的依恋,并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健康快乐的成人。他们思念父母,在心里关心父母,但这种“隐形”的感情不表达出来。这种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情感和秘密的现象从初二年级开始表现出来。造成这种“闭锁”心理的原因也许是由于青少年早期自我发展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获得。他们能够注重自我权利的争取以及开始对一些道德行为等抽象概念进行评判,开始挑战权威。综上,中学生的亲子关系特征首要表现为隐性的“依恋”和显性的“亲密”。国外众多研究表明,依恋是影响青少年个体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Frederick(1993)的研究中认为亲子依恋的质量能够提高或者阻碍分化的过程。

2.1.3 女性比男性更能形成和保持依恋性和亲密性

中学生的亲子冲突根植于他们生理上急剧变化及性发育导致的不稳定情绪。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也使中学生开始想要脱离父母的保护、监督。而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过分的管教会导致亲子冲突的加剧。但中学生的亲子冲突应该被视为个体发展中一个正常的过程,它源于平等的理念。通过与父母的冲突,中学生从中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有利于其形成和发展自我同一感。并且在与父母的冲突中,学会应付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其与同伴相处和成人后适应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亲子冲突一旦把握不好,会造成亲子双方感情上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不良。因此,亲子双方都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处理亲子冲突,使之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

2.2 中学生亲子关系中子、亲代的亲子冲突及知觉差异

亲子冲突首要表现在子代性别差和亲代性别差异上。女生与父母的冲突多于男生,而且不论女生、男生,与母亲的冲突明显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原因有五:第一,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下,母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日常生活管理,因而增加了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第二,在一般的三口之家中,父亲较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有更权威的地位,因而子女更可能向次权威地位的母亲挑战;第三,与父亲发生冲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母亲与父亲相反,更可能在与子女的冲突中做出妥协和让步;第四,子女与母亲的依恋性和亲密性都强于父亲。这可能使子女感觉更容易在母亲面前表达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五,中学女生的身心发展较早于男生,自我认知和独立的意识更强。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强调女子对于父母的服从,因而更容易激起女生对父母的反抗,造成女生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多于男生。

在中学阶段,父母应更多鼓励女儿自立。在控制上,子代更多地知觉到来自于母亲的控制,这可能是由于母亲的家庭角色不同于父亲,她们更多地行使对子女的控制权。在平等性上,子代认为父亲比母亲更平等待己,这一方面因为父亲的文化程度一般较母亲高,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及行为;另外,父母不同的家庭角色也使父亲避免了因家庭琐事而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而初中生对父亲和母亲平等性的知觉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3 单亲家庭对于亲子关系的消极影响

单亲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青少年的认知,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费孝通教授认为,亲子关系是被抚育者和抚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婚姻来确立的。婚姻缔造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所以单亲家庭对于亲子关系有消极的影响。

3.1 单亲家庭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角色的缺失

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身份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化或模式化体系。青少年失去父亲或者母亲,他(她)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在单亲家庭中,由父、母、子所构成的三角形社会结构变成了直线型,家庭角色形态缺失平衡机制,由多重角色形态变得单一。家庭伦理关系失却了“关系伦理”,即原为父母子三方分享的家庭之爱,演变为父或母一方与子女一方的双向情感依赖;家庭的语言代码缺乏另一种性别象征,即原有两种性别色彩的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变成了一种性别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这种家庭机制的非平衡性、感情投向的单一化,以及性别象征的缺乏使单亲家庭本身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会导致一些单亲家庭情感基础削弱甚至瓦解。

3.2 单亲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个人与社会的情感互动相对不足

在人类学者看来,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形结构是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而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混乱,对家庭中每位成员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缺失,破坏了共同的情操,瓦解了稳定的三角结构。主要体现在,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或母独自抚育子女须付出双倍的经济、时间和精力,生活水平下降,生活缺乏激情,没有相应的资本来扩展自己的社会交际,而子女的社会交际与父(母)的交际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证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个人情感,基础的弱化自然导致了关系的弱化。由离异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失落使得单亲家庭的成员不愿意涉猎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交往的空间更加狭小,由此带来的文化视野也十分有限。因此,单亲家庭的弱势效应不断强化狭小的文化视野,而这种有限的文化环境也在不停的形塑着弱势的效应,相互抑制,彼此都不能发展。

3.3 家庭结构异化所带来的心理压抑

情感是一个人的精神来源,离异对家庭个体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最直接的,同时也改变了个体对社会存在(他人、他事、他物及个体自身)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导致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扭曲。就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卑、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特征,特别是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躁动和变化无常、反抗,这使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处于变数之中。同时单亲家庭中处于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恰好在这个阶段要试图在父母范围之外寻找平等的伙伴,而这种需求会受到单亲家庭结构非完整性所带来的自卑、沮丧的影响,会形成一定的阻力,心理压抑是在所难免的。

4 改善单亲家庭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和建议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令人担忧,人际交往发展的好坏既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关系到单亲家庭中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单亲家庭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1 单亲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家庭子女往往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家庭中缺乏温暖与关怀,这样的气氛令孩子的情绪紊乱,而这些不良情绪正是导致他们人际关系不良的重要原因。单亲家长应采取爱与管教相结合,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的教养方式。应在各方面关心子女,时时处处给予他们热情与慈爱,满足其合理正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才能使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4.2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学校应争取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是当前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相应的人文关怀是保证当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内在理念的要求。另外,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专业性的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系统,可采取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尽可能的使单亲家庭的成员获得自助,步入健康的生活。

针对单亲家庭的家长学校,与单亲家庭学生的抚养者建立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并开设专题讲座,为家长们讲授单亲家庭子女在情绪、情感上的特点,并帮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离异后如何营建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

4.3 缓解孩子不良情绪的途径

4.3.1 合理宣泄

宣泄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将内心的痛苦、忧愁、委屈发泄出来的一种调节方法,它对缓解不良情绪是很有效的。对中学生而言,宣泄可以是痛哭一场,向别人倾诉或者是将烦恼写进日记。

4.3.2 目标转移

目标转移是指在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时,将目标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也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法。目标转移包括注意力转移、遗忘转移和行为转移,即化悲痛为力量,将痛苦的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加倍的努力学习,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更要学会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忘记不愉快的过去。

4.3.3 语言暗示

语言对人的心理和情绪都有着奇妙的作用。单亲家庭子女要善于使用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冲动或心情不佳时可以用某些励志型的语句来克制自己不平和的心情。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Daniel KL,Jason E.Separation-individuation,adult attachment style,and college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4):484.

[3]李 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王丽萍,张 坤.青春期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各种压力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2002(4):53-54.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亲子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