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中的武术之美

2012-08-15 00:50伟傅兰英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功夫武术肢体

邱 伟傅兰英

(1.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体育部,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体育部,河南 新乡 453003)

1 舞剧与武术

舞剧在我国古代有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和诗等艺术形式。将士手执武器,在节奏的律动下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大型歌舞。昔日《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来如宙霆收成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早已经成为“现实”。令人气贯长虹,无限遐想。诗人所描述的舞剑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史上舞台剧目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现代功夫舞剧在国内外大获成功,使得中华武术再次以全新面貌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继《少林雄风》、《生命之轮》等多部经典功夫剧之后,《风中菩提》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武林时空》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背景线,生动展现了中华武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场面和名扬四海的功夫绝技:八段锦、木鱼功、童子功、象形拳、醉拳、醉剑、硬气功等。这种将武打动作和故事情节结合起来,通过舞台造型充分渲染,配合音乐、灯光、布景等现代化的表现方法,为武术审美形式得以丰富的同时,使每一位观众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2 舞剧与武术相容——武术美学艺术涵养得以丰富

跨文化的交流是现代舞蹈艺术与武术之间,彼此共同借鉴艺术元素,互通有无,寻求更高艺术理念的典型例证。舞蹈与武术都是凭借肢体的律动来展现一定的意境。“形式美”是二者美学特征最为直观的外在体现。武术套路所包含的动作在提取技击含义之后,动作之间关联和衔接就会体现出为了审美需要而将动作有效整合。此时的武术与舞蹈同为艺术体现,讲求精神、气力、眼神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在音乐的配合下,时而体现气贯长虹、行云流水;时而静若处子、怡情悦意,让人尽享舞台上经过艺术化后的生动肢体动作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精神的凌越和心境的脱俗是武术与舞蹈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华武术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的刚健有为、自强奋进的高亢气节。舞蹈是艺术化的手法之后,形体意象背后的情景所要表达的深刻意境。在审美意境和意象论中,武术和舞蹈之间有着潜在的特质,二者都是肢体意象,或是模仿、或是再现、亦或是象形来呈现独特的意境,以求欣赏者通过视觉产生精神思维上的共鸣。或是爱国情感、或是社会情境、亦或是心照宣泄。

2.1 武术与舞蹈——“侠骨与柔情”

舞蹈与武术的相互融合是艺人自我修为的不断超越,更是中国审美取向的众望所归。有诸多舞蹈艺术家在不断尝试寻求武术文化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林怀民先生就是将东方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其舞蹈艺术中,通过形体的表达实现意境共鸣。东方特有的文化元素中武术美学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则是构筑林怀民舞蹈动作体系的基础。”[1]林怀民所追求的艺术体现并不单建立在太极拳基础上外形的升华,而是太极拳的“气”。这里的“气”已经脱离了简单意义上的呼吸。《淮南子·原道训》载:“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则二者伤矣。”[2]“形”是人体存在的载体,气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谓之精微。“神”则是生命存在的统领,三者相互依附,一失,俱失。在舞蹈和武术的美学感化中继承了“人由气生,气由神往,练气全神,可得真道。”[3]也许是对“气”的参悟促使林怀民先生在体现中国元素的舞台上,让武术和舞蹈实现了传统美学在现代社会的大放异彩。

如果说林怀民先生是以舞剧为载体,从武术中探寻美学感悟的话,杨丽萍就是从舞台剧目的角度让我们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武术习练“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云南印象》作为其典型代表作,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姿。她从大自然中寻求创作思绪,模仿孔雀、百灵等动物的婀娜姿态,借以表达自然界纯粹的审美感悟。这中凭借人体的不同形态,结合舞台剧目中色彩斑斓的变换,加之背景灵妙的背景音乐,无不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在舞台艺术的渲染中得到艺术升华,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武术习练者所追求的是在空灵的环境中,依山傍水,以一个武者的体态融入大自然的和谐静域中。这种超脱技击之术,脱离杀戮的意化境界是武者的渴望。太极拳的习练是在平缓的心态中,不断平衡自我意念的顿悟过程。就是将肢体动作外形与周围不断平衡的相融过程。二者都将借用自己的肢体表达自然界的动物姿态之美,在柔美的、不可复制的体态中让人身临其境般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空灵的美感。这种不发声的语言里体现的是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的高超意境。

2.2 舞剧丰富了武术美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舞蹈归为艺术的范畴,而武术归为体育的范畴。时代所赋予其动作内容、主题风格、情感基调都各有千秋。但二者之间在审美特性、表现手法、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彼此交融相互融合的态势,并且在体育与艺术不断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其本身也涵融了现代元素。武术与舞蹈最直观的特点就是通过肢体语言向人们表达着形体的外在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多次被召入宫中表演剑舞技艺。“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4]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察到人们在现场欣赏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如痴如醉,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领略了古代高超舞技,我们回到现代感受舞蹈武术相结合的时尚气息。现代艺术中也不乏武术与舞蹈结合的典型力作。少林功夫世界闻名,2007年,由郑州歌舞剧院耗资2000万元巨资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讲述的是一名少林武僧的传奇故事,内容包括了少林武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伴有气势恢宏的武战场面。令人称奇的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柔美的舞蹈和令人叫座的爱情故事。这种以全新手法演绎少林功夫的大胆尝试将武术的魅力完美释放。《风中少林》集体舞部分融入了武术元素,充满了阳刚之气,同时也不失舞台服装道具和炫目灯光设计。其表演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共鸣。2008年,五月保利演艺出品了大型原创功夫剧“功夫诗?《九卷》”。这一作品从题材创作到剧目命名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武术气息,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导演刘震评价该剧一改传统功夫题材作品以动作和炫秀为看点的单一模式,可以称作为是功夫与形体的一次完美联姻,“它运用功夫发展中形成的肢体语言和内涵,以儒家道家思想及禅学等文化作为依托,展现出富有独特神韵的中国功夫。”新民网评论该剧是:“舞台表现中国功夫的极品之作,将中国功夫与芭蕾舞等高雅艺术首次实现完美融合。”

中国的戏曲舞蹈可以说是将武术和舞蹈完美结合的典范。通常我们在戏曲的人物刻画和舞台布景中不难发现武术的身影。夸张的人物造型,手持大刀,面对敌人象征性的劈、砍、撩、挂与其争斗;舞台上军旗林立,小生的腾空飞脚、旋子、旋风脚虎虎生风,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古时战场。中国戏曲中的“净”,俗称花脸。武净(武二花)就是借武术动作来体现各种打斗场面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其本身对武术动作的学习、演练要求相对比较高。戏曲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将古代舞蹈、武术中的优秀部分将以吸纳,使其成为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无形中将二者相融合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武术和舞蹈的在结构、内容上都饱含了人们的智慧,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对人们审美意识的重塑。借助肢体语言和表演背景引起观赏者心灵上的共鸣,或传达厚重的民族精神意志,或给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或给人愉悦身心、美不胜收的精神享受。

2.3 “武剧”得以重塑心灵的美育

武术和舞蹈都是通过肢体动作,或者预先编排,或者即兴发挥,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在表现方式上都体现为肢体运动,强调动作的优美生动和韵律的不断变化,借以实现其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从而引起观赏者感情基调的升华,实现其发自内心的审美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的满足。武术运动讲的是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体用思想。这是中华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摄取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武术本身具有的技击特征是其运动本身所包含的外在表现。所以当人们在欣赏武术时,作为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意象,大脑中显现出的是对敌人的假想和民族精神内在的自我陶冶[5。“激发人们惩恶扬善、激励奋进而身体美和优美作为成果和形式则显示了主体实践的自由,可以唤起人们由衷的喜悦之情,肯定人类主体实践的正面价值,从而达到对身体心灵的美得构建”。也正是武术在中华民族不同时期有着强国强种,抵御外敌、保护自我,强身健体等的功用,才使中华民族有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当武术具有这了这种内外结合的神韵之后时代就赋予其引人入胜的永恒魅力。

[1]郭勇健.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元素、生命的动作与纯粹的存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8-74.

[2]淮南子·原道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0.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8.

[4]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316.

[5]邱 伟,吉灿忠.武术之意象的美学阐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44-47.

猜你喜欢
功夫武术肢体
中华武术
肢体写作漫谈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武术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