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构建的对策研究

2012-08-15 00:50纲花妙林高幕峰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

蔡 纲花妙林高幕峰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复旦大学体育部,上海 200433;3.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随着现代人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的逐渐成熟,人们的武术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武术运动不仅能够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在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武术已经成为人们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价值取向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高校不仅肩负着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塑造个体行为的重大使命,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各种价值观的使命。武术教育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展状况、发展方向对于构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的构建做出正确引导,是高校必须处理好的一项课题。文章试图通过对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的特征分析,探索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新世纪武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总体特征

1.1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现实、武术向社会各领域的高度渗透,为大学生武术价值目标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目标追求已超越了以往单纯的、统一的生物性、技术性指向,健壮的身体、灵敏的动作、熟练的技巧已不是大学生武术价值目标的全部,而趋向于注重武术练习手段的丰富性、过程的娱乐性、形式的多样性、效果的身心性、评价的可受性,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品位。

大学生武术价值观多元化特征具有丰富的个体与社会内涵。在传统社会中,权威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所认同,武术价值观具有绝对的严格性。进入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伦理、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方面,传统的、民族的武术价值观根深蒂固,虽不张扬却已内化,以多种具体的形式根植于大学生心中;另一方面,现代的、外来的体育价值观潜移默化,催化了大学生价值观的世界趋同。传统的、民族的价值观和现代的、外来的价值观并存,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他们对武术的价值观不再是从单一维度而是从多个角度考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1.2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取向强调个体化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特别是随着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介入,武术功能从注重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政策的强制性功利需求转向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动需求上来,大学生武术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目前大学生参与武术活动,基本是以个人兴趣为主,教师、同学、家庭的影响因素趋于淡化。大学生武术价值取向明确、具体,凸显个体化、个性化,趋向于注重武术活动中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人欲望的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在时代发展到崇尚个性和彰显权利的今天,大学生完成了从“要我练”向“我要练”的价值转移,武术价值取向上升到更突出个人的层面,在审美上尽显个人风范和个性化,强调个体的武术价值取向深刻地凸现在大学生武术价值观念中。

1.3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目标功利化特征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引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文化氛围,以“竞争”与“超越”为根本追求西方体育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武术价值目标的确立带来了冲击,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喜欢带有刺激性的运动项目,对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却了解甚少。在武术价值取向上,过多的注重名人和品牌,却忽视武术运动,形成一种逆向思维。在武术参与中,过多的是展现自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期性的色彩。武术价值目标显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突出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约束的矛盾、强调个人主义与坚持集体主义的矛盾,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造成大学生武术价值取向的偏差,在张扬个性的同时,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忽视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

1.4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判断标准模糊

传统的武术价值评判标准往往具有绝对性和单一性,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显现出多种个性自由发展、多种价值并存的宽松局面。对武术的价值评价也出现了多重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大学生形成较为宽容的心态,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去评价和要求别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武术文化和观念中的先进与腐朽、精华与糟粕,由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模糊或认识水平的不足,缺乏应有的鉴别意识,是非观念模糊。尤其是对西方体育观念推崇有余而防范不足,对自身周围一些假、丑、恶现象缺乏应有的判断。长期以来,武术教育都习惯于用刚性、单线性的具体符号来教育大学生对各种武术现象进行定性评价,忽视武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个人情操的教育,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精神世界,这样面对外部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判断,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才生动摇和困惑的复杂心态。

2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构建的对策

2.1 转变武术教育观念,注重武德培育

武术教育要根据当前大学生认知状况的特殊性,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模式,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应当不失时机地进行武术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完成传授武技的教育任务,而且要发挥武术增长知识技能、锻炼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独特教育功能,推动学生合作交往,以亲身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以民主参与为特点,培养学生自强意识。强调学生的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广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体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武术教育特点,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武德是武术教育的轴心,是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因素。接受了多年文化素质和德育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及其内化途径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社会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道义、舆论和利益等诸多要素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身的认知方式,具备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仅靠教育者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使学生接受并履行某种道德规范。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方式从过往的外部权威传授为主转向了以内部理性判别为主。因此在武术教育观念上,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武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改变教育者为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做到学生主体化,突出学生自我表现欲,通过武术比赛,社区辅导等形式,使大学生走进社会,创造交流技艺、增进友谊,进行团队教育的时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价值观导向。在外部环境上,重视间接武德培育的辅助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武德培育环境。同时,教育者要加深对武德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面对当今物质文明的发展,学生中间出现的功利化、现实化等现象,教育者要在教学和生活中,运用广博而深厚的武德内涵来帮助学生培养明辨是非,正确处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准则,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优秀品德,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2.2 强化人文素质培育,弘扬武术传统文化

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促进正确的武术价值观构建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武术教育不光停留在健身、技击、专业技术水平上,更要有“文化成人”的人文理想,要树立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目标。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内外兼修的修炼原则,内外互导的训练原则,映现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培养体能、团结御敌等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弘扬武术传统文化,就是要汲取武术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自强不息、刚毅奋进的生活态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人生理想;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等。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高尚人格、民族精神即使在讲求利益与竞争的经济市场条件之下,其存在空间依然是永恒的,对于人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牢记这些传统美德,对自己的本位文化产生认同,精神上有依托和归宿感,在汲取科学知识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看到武术包含着的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接受武术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学会在善、恶、美、丑之间合理取舍,学会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现代人。因此要强化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意识,传承文明,把握时代精神,培养出具有领悟人生、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追求、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2.3 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大学的办学理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软环境,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与社团等活动,为推广武术文化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对广大学生有着教化、示范和熏陶的作用。因此,要营造浓郁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提高武术文化的品位和档次,铸造大学人文精神,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教育并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独立的人格,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另外还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积极营造健康,活泼的武术文化氛围,树立全员武术价值观教育意识,使大学生武术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一方面要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武术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源于生活,应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内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武术社会实践,如各类武术比赛、表演的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寒暑假的武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把武术价值观基本要求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到关注祖国命运、关爱他人中。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通过身体力行,逐渐把这些道理内化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真谛、领悟崇高、锻炼意志。做到知行统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高,让正确的武术价值观为广大大学生所认识和理解。

2.4 创新武术价值观,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反映最为敏锐和开放,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因其对社会外在思想的独到感悟而产生不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因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经常是变化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离不开对人类一切优秀价值理论的吸收借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从武术本身考虑,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创新价值观,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文化的变迁导致价值的转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消弱了武术传统技术结构,其传承的社会封闭结构也因社会的变革、价值观的嬗变而转变。武术的价值观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延伸,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武术的品质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要增加武术的现代价值,筛选适应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符合文化发展主流的武术文化来继承,建立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武术发展模式。同时,武术价值观的创新应以社会和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继承中发杨,在发展中创新,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充分体现东方文明的深邃精神和无穷魅力,体现促进人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文化价值观。

3 结论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个体化、功利化以及判断标准的模糊等特征。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对当代大学生武术价值观的构建应该结合大学生武术价值观的现状特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接受武术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武德和人文素质的培育,创新武术价值观,使武术价值观能够得到大学生普遍认同和践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武术价值观的理解,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武术价值观。

[1]吴耕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6).

[2]李 华等.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

[3]冯 霞.当代体育价值观的文化哲学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4]赵俊红等.安徽80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体育[J].科学研究,2007(4).

[5]邓永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社会的融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6]蔡 纲. 上海市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5).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武术价值观
中华武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武术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