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 童国军 黄兰平
(1.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 四川雅安 625014; 2.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四川南充 637000;3.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41)
蹴球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以朴实、简单的动作演练,彰显其独特的体育风格,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浓厚的乡土气息,让鲜明的民族性投映其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的推进,蹴球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正式比赛项目亮相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政府在2007年将蹴球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为蹴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现在的蹴球运动经过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它不仅在群众中得到的广泛普及和推广,也是21世纪颇受大众欢迎的健身项目之一。
查阅史料可知,最古老的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是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蹴鞠又名“踢圆”、“蹴圆”、“筑球”、“蹋鞠”、“蹴球”等,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是用脚踢球,主要有间接对抗、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和“蹋”在古代即是用足触物之意,在古代的蹴、蹋是同义字,因此后人常常沿用踢、踩、踏统释。
目前,最早有关“蹴鞠”字眼的记载是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即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根据资料显示,现存最明确的文字记载中有关石球活动的描述见于明代,多有记叙的是清代,但是更早的踢石球活动却无史籍可循,这也是导致蹴球源流的历史难以告解。
追溯蹴球的发展历史,其萌芽应该是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因为当时只有当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化成完全现代人后,石球才经过磨制脱离工具用途而成为专门的玩具。”[1]关于对石球运动的文字记载还是从明代开始,关于之间对石球的记载确无从考证,这也使得我们对石球运动的溯源多少留下一些遗憾。但清人于敏中等在《日下旧闻考》中说:“踢球一事,自金元以来即有之,不自今日始”。[2]证明蹴球在金元至清只是失载而并未失传。“到了汉代,蹴鞠游戏更加普及,并且列入兵家,其规则传说为“黄帝所作”,有25法。2000名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间有专事蹴鞠的行会组织叫“圆社”,元代杂曲里有大量关于蹴鞠游戏的描写。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传,只有在踢石球、拽包、夹包、采珍珠、花毽等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蹴鞠25法中的一些影子。”[3]
蹴球伴随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从春秋战国、两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娱乐游戏逐渐成为当今的体育休闲运动,从个人的游玩嬉戏到专业踢球的艺人和学习蹴鞠的业余团体,这充分印证了蹴球运动具有旺盛的生命张力和值得传承的社会价值。在春秋战国时期,蹴鞠活动开始形成,是作为了当时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在唐代,蹴鞠活动已发展十分盛兴,成为宫廷一项主要活动。在随后的宋、元、明、清,该活动一直盛行不衰。蹴鞠活动的开展在《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旧唐书·中言》、《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等史书中,都有所记载。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自1984年起,就开始着手对蹴鞠进行一系列的挖掘、整理、改进,并将蹴鞠改名为蹴球,并在1986年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这是蹴球在体育运动会上首次亮相,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之后的20余年里,有关体育专家从没停止过对蹴球的器材、活动形式的改进,逐步完善了竞赛办法及规则。1999年正式将蹴球项目列为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蹴球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泛和谐价值取向与德行实践目标的制约下,表现出重游艺娱乐、重养生、强身多于健体、多活动方式,以及缺乏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特点。”[4]蹴球运动在秉承传统体育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体育的元素,逐渐形成如今大众皆乐的健身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更偏重娱乐行和随意性。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包括生理上获得快感,更主要是指心理上得到愉悦。”[5]蹴球运动在秉承传统体育精髓,从参与者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并注重“自娱”与“娱人”,逐渐成为人们节庆、休闲时季的生活点缀。与此同时,蹴球运动杜绝了人在参与时借助以绝对的身体对抗为手段获取比赛胜利为切入点,以智力和战术为主要特色,以球的碰撞和位置变化来替代人对抗性竞争,特别注重以巧制胜,能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还能锻炼思维开启智力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类特有的本性是自由与富于创造性。人们在个体逐渐突显的过程中更有自由、更有思想、更有理想,并通过创造性的生活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有所寄托。可见,人们一旦在自由、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创造的空间,人们就会相反设法去寻求某种“替代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体育”传入我国,人们对新兴的体育运动选为“替代物”。人们将情感寄托于体育,不断在竞争的体育游戏中需找克服各种心理和生理的障碍的方法与手段,为人心灵的自由或创造本性复归的时间与空间。心灵的建构,是人性塑造的重要课题,蹴球作为一项具有传统性质的、民间特色的,富有娱悦身心的体育项目,为其开辟了一条通道。与同样是以撞击得分取胜的台球运动相比,蹴球包含着复杂的战术意图和对各种战机的把握,对战术组合的选择等智力因素。经常从事蹴球运动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果断,增进智力。对于培养人的直觉力、领悟力和理解力是有积极作用的。所谓直觉力就是一种直观感受反应的能力,在蹴球运动中,对方位的判断、战术的应用以及战机的选择,都是通过直观感受做出的,因此,经常参加蹴鞠运动有利于培养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能够较快的对复杂的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反应,并采取较为合理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同时,蹴球运动在训练和比赛时能调整人们情感、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育人们的领悟能力,建立人对外界的快速反应和判断的情感逻辑思维建立通道,为通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力是重要的智力因素,通过战术性特征明显,以巧取胜为特色的各种体育锻炼,可以得到强化,从而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蹴球运动能发展人的体能,增强人的体质,强健人的体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保证之一。蹴球运动不仅强调体育技术的物理效应和外部特征,而且更加突出个体身心并重和传承教育的整体特征。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频率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加快的今天,蹴球运动秉承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追求修身养性、天人合一、动静结合、崇尚“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其独特的健身实用价值是竞技体育无法比拟的。蹴球运动讲究“三位一体”的健身整体观,注重动静的结合和人与环境的互动效应,并在运动时,注重“度”的把握与控制,认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如果出现任何的“过度”或“过量”,都会破坏人体内坏境、人与自然间的整体平衡,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与冲突。蹴球运动首先在运动过程中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其次作为非身体接触直接对抗的运动,讲究以智、以巧取胜,使其能通过平时的训练或实际比赛,培养人类高尚的思想品德,适时减少或排除人们对自然生命力的过度崇拜。可以说,蹴球运动不仅赋予了我们一种新型的健康快乐的生命价值观,也培养了人们坚强、勇敢、实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蹴球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 自1999年我国正式将蹴球项目列为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来,蹴球运动也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它在华夏民族相应的体育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加强对蹴球运动的建设工作,发挥蹴球运动应有的本体效应与客观效应,这将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肖进勇,李静山,余吉成,等.论蹴球项目的源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3):26.
[2]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Z].1959.
[3]赵书.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J].北京市文史研究馆,2008(2):121.
[4]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5.
[5]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