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体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

2012-08-15 00:50王畔领
武术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竞技学报定义

王畔领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08)

和谐体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

王畔领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08)

界定和谐体育的定义,首先必须对和谐的定义进行界定,无论是关于和谐的定义的界定,还是对和谐体育的定义的界定,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多元解构与建构。

和谐 和谐体育 耗散结构 解构 建构

和谐体育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角色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的确立和部署,刘鹏局长明确提出了“全面认识体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广泛联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要求[1]。因此,发展和谐体育应成为统领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任务。而和谐体育的实施与发展首先必须对其定义进行科学的界定,要界定和谐体育的定义,又必须首先对和谐的定义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和谐的定义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和谐体育的定义进行探讨和界定。

1 关于和谐含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

关于和谐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从文化学来看,和谐是事物耦合互补的变化过程及其状态,它是人们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周易》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故独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左传·襄》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和”是指阴阳运动结合的过程,而“谐”是阴阳运动结合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在古代,“和”是处理天人关系(人类与自然)、人际关系(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关系(不同民族或文化的关系)和身心关系(人的自身自然与人的精神的关系)的基本理念。在当下,“和”的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事物之“和”,不是机械、生硬的组合,而是基于相互需要而产生的互补性耦合;同时,构成和谐系统的各个元素又各具特色,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诚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特点就是耦合互补和而不同。其中“互补”既是和谐的基本特征,又是实现和谐的基础与方法。

从语言学来看,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协调”。《新华词典》认为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协调”。所谓“配合得适当、协调”[2],一方面,是指系统之间以及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在数量或形态的比例恰当;另一方面,是指系统之间以及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步调保持一致。可见,和谐的特点,一是指系统结构的比例的协调;二是指系统运动节律的协调。

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和谐是一种耗散结构过程及其状态。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通过自组织运动由原来混浊无序的状态跃升为一种在空间上、时间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3]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客观系统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孤立系统,指那些与外界环境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第二类是封闭系统,指那些与外界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第三类是开放系统,指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从耗散结构的观点来看,和谐是一种耗散结构状态及其状态。充满和谐的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始终与外部环境保持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系统内部又通过自组织运动(涨落),使系统始终充满着活力又保持着相对稳态,能够持续不断产生良性共振效应。

综上所述,和谐具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和谐包括社会的和谐,也包括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其二,和谐既包括系统结构的比例协调;又包括系统运动节律的协调;其三,和谐是耗散结构的一种功能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把和谐的定义界定为:和谐是系统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结构上协调,在功能上产生良性共振效应的耗散结构状态。

2 关于和谐体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

根据以上关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认识与和谐定义的界定,我们可以把和谐体育定义为:体育与环境之间,体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体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结构上协调、在功能上产生良性共振效应的耗散结构系统。

为了更深刻而具体地理解和谐体育这一耗散结构系统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和谐体育的定义进行解构与建构。

2.1 宏观层次的和谐体育

宏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指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体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和谐。

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指体育和自然环境之间通过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结构上的协调和功能上的良性共振,以维持即体育系统与自然环境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子系统的和谐是指体育与其它社会子系统之间在结构上的协调和功能的良性共振。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为和谐体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平台,即政治为和谐体育的体制改革提供亲民、法治、公正、效率和创新的操作平台;经济的发展为和谐体育的发展提供稳步增加体育投入和人才数量与质量需要平台;文化的发展为和谐体育的发展提供多元、民主和开放的精神平台。

其次,和谐体育通过发挥体育对社会的适应、促进和导引功能,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适应”是指体育通过不断“生产”体育产品(特别是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团队精神和运动家风范),不断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体育的需要。这种适应不是体育媚俗甚至忠诚地屈从于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意志,而是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这种适应具有主体独立性和选择性,独立性是指适应是在遵循体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适应。而主体选择性是指其适应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和谐社会对体育提出的需要和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的适应。可见,适应的本质更多的是指满足社会其它要素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过程恰恰就是消解矛盾,实现和谐的过程。因此,体育可以通过满足社会其它社会要素的需要来实现建设社会和谐的目的。

“促进”是指体育对于其它社会子系统的推动。即体育营造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以及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批判,在客观上形成推动力,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导引”是指和谐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它社会系统和谐发展的引导。理论上的导引,是指体育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从中不断揭示和谐社会的规律,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模型;同时,体育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微观的实践模型,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其它子系统的和谐发展起到导向和牵引作用。

2.2 中观层次的和谐体育

中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指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也不仅仅是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而是三者全面发展、并驾齐驱。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演变历程,不难发现,总体上呈现群众体育优先发展(侧重普及,1949-1976年);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侧重提高,1977-1994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本质上还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实质上侧重提高,1995-2008年)。[4]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面对这样的紧迫局面,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质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体育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无论从社会大环境还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亦或是国外历史先例等方面来看,后奥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系统应积极创建和谐体育氛围,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地发展体育事业,已成为基本的社会共识。任海[5]认为中国体育从管理操作的角度可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子系统。和谐体育要求体育各子系统在服务对象、目标任务、评价指标、运作方式等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胡庆山[6]认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犹如支撑我国体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不能长短不一,否则构筑的体育大厦将会倾斜。因此,和谐体育必然要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三者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为和谐体育的重要特征。

2.3 微观层次的和谐体育

微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指从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调控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系统内的关系,使之在结构上协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谐体育是人性体育。体育的核心目标是人的和谐发展,体育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服务于从个人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的多个领域,因而存在着潜在的目标冲突,需要进行目标整合。和谐体育的核心目标是人自身的发展。[7]因而,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人,最终也是为了人,所以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8]

竞技体育是和谐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强国的核心表现。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和谐发展应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领先优势,完善以运动员为核心的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保护机制;探索竞技体育资源向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转化机制,发挥竞技体育对体育事业整体的引领作用;增加体育科技投入,加大竞技体育科技含量。

以“健康、快乐”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是和谐体育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群众体育系统内部和谐发展应借鉴其他体育强国经验,创新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扩大群众体育规模;在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体育需求呈多样化趋势背景下,以“俱乐部制”、“社区化”等新形式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个性化;群众体育管理逐步由“政府投入、政府组织”的传统模式向“群众自觉、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模式转变,维护公民体育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

“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是和谐体育的根本要旨,是人们一生中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期。学校体育系统内部和谐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意义选择上做到健康体魄与生活方式的共享;在目标定位上达到运动技能与终身养成的双赢;在实施手段上做到体育课程与课余锻炼并举;在活动场所的利用上发挥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国家与地方的共管;在发展取向上体现教育与体育的认同。[9]

3 结语

宏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必须思考和把握与实施的,中观层次的和谐体育和微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是主要由各类体育分管部门把握与实施的。没有宏观层次的和谐体育和中观层次的和谐体育,和谐体育就永远是一个画饼充饥的神话,没有微观层次的和谐体育,和谐体育的理念就不能够彻底得到贯彻和落实。可见,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和谐体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统筹规划,有序实施。

[1]刘 鹏.在2007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2007-01-19.

[2]新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6.

[3]沈小峰,胡 岗,姜 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徐士韦,谭小勇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41.

[5]任 海.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和谐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2):33-39.

[6]胡庆山.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44-48.

[7]任 海.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和谐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2):33-39.

[8]胡庆山.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1):44-48.

[9]李延超,李 源,等.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应该树立的科学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7):75-81.

[10]邹秀春.和谐体育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5-8.

[11]杨 越.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J].体育科学,2010(3):3-10.

[12]刘红梅,裴海泓.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理想与现实——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1):49-56.

[13]布 特.和谐体育:体育本质的回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4):96-100.

[14]吕庆祝,刘 玲.体育生态化研究与和谐体育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87.

[15]王 程,张 雁.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 [J].社会科学家,2008(8):107-110.

[16]贺亚平.我国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需处理好的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2009(4):15-17.

[17]陈玉忠.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目标[J].体育科学,2005(9):20-23.

[18]王畔领.关于和谐体育的哲学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10-11.

[19]鲁 飞. 论体育文化的内核结构及我国和谐体育文化的内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15-18.

[20]丛振江等.我国构建和谐体育的基本要素[J].贵州体育科技,2006(3):1-4.

[21]于善旭.构筑和谐体育发展的法制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5-10.

[22]罗仕贵.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体育的构建及其实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8-151.

[23]张小林,等.和谐社会与当前大众体育难以承受之轻——《全面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年之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4-6.

[24]徐士韦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41.

[25]刘一民,赵溢洋等. 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1):32-39.

[26]吉 斌,等.从体育的终极目的看和谐体育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7-50.

[27]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749-751.

Harmonious Sports:The Multi-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Definition

Wang Panling
(The P.E.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Suzhou Nursery Teachers'Training School,Suzhou Jiangsu 215008)

To define the definition of harmonious sports,we must define"harmony"first of al1.Whether the definition of harmony or the definition of harmonious sports.They can be multi-deconstructed and construc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harmony harmonious sports dissipative structure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1—0116—03

王畔领(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竞技学报定义
致敬学报40年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竞技体育
《深空探测学报》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