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君 刘树军 郭建菊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上海 20043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刘 君 刘树军 郭建菊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上海 200438)
中国传统文化养生观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产生的。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起源和发展的养生观点,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及其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对佛家、儒家、道家等养生之道的观点进行剖析,目的在于给人们传达积极、健康向上的养生理念,以及传统养生观给予现代人正确的引导、促进与预防与治疗等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养生 佛家 儒家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人们对养生的兴起,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简单、易学、实用”等特点,以健身防病为宗旨,其目的明确,范围广泛,理论全面,方法多样,其中包括饮食营养、卫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健身气功、保健按摩法等,自我锻炼以及药物滋补等诸多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采纳。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道教书记《庄子·内篇》中,曾讲到: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培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增进健康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养生的概念的定义为:“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方法。”“养生”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摄生”,所谓“摄”,包含了“保养”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善摄生者”的论述。在古代,有关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养生术”,叫做“养生之道”。
养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劳动中对促进自身健康、延年益寿的经验总结。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生命的价值,通过调身、调心、调息、食养等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对身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和优化,从而达到健康长寿、机体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统一。
殷商时期,酿酒技术趋于成熟。甲骨文记载,商朝对酒极为珍重,把酒作为重要的祭祀品。同时,考古学家证实,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200多件青铜器,为公元前1200多年前殷朝武丁时代出品,其中70%为酒器。商代酿制的酒类除了包括类似于现在的连汁带滓的稠酒之外,还有一种以小黑米和郁金香为原料,具有芳香气味的药酒。商代宰相伊尹在其所著的烹饪专书《汤液经》介绍了养生汤液的具体烹制方法,“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药酒是选配适当的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煤,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根据殷商的文字记载,那时人们在生病、分娩的时候都祈求神灵的保佑,对生活中的凶吉祸福与健朗状况进行占卜,并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消除灾难。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有关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的相关记载,如:表示洗脸用“沐”字等。另外还注重药酒的药酒养生方法,中医用于防治疾病,当时的人们已经采用这种这种方法治疗身体的不适症状,如:疟疾等疾病,达到了保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初步形成了保健养生的理念。
隋唐时期的养生观念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传统养生术做了详细的论述,他主张动静结合,重视饮食调理,提倡讲究卫生,对老年保健问题也做了专门的论述,《千金方》中说道:“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不得安于其处以致雍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隋唐时代的导引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养生及医疗手段得到朝廷的认可,使导引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隋巢元方的《养生方导引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记载了许多导引养生的内容。隋唐时期的养生文化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道教气功的兴盛。此时气功不但开始被道教吸收,而且逐渐形成了最能体现道家养生特色的“存思”和“内丹”两大流派。诸多养生思想的不断的丰富化、系统化,极大丰富了隋唐养生思想的内容。
明清时代,中国的养生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的传播。明代的著名药物著作《本草纲目》,将日常食用的各种谷类、水果、疏菜、禽类、兽类等的防治疾病功效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对传统的食疗养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的老年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为屠隆纬真人所著,书中内容多引道教养生之说,对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全宜,药物补养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明末清初陈王廷是河南的一位武术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道家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在练习陈式太极拳是,要求习练者动作、呼吸和意念相结合,达到了身体内外的一致和谐。养生著作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清明养生文化的普及,以其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广为人们所接受。
儒家,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包含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道德行为规范,所以,儒家的养生学建立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之上。孔子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重要观点,就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祛病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儒家养生文化包含养心与养身两个方面,养心与养身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养身就是在养心的基础之上得以健身。
以“中庸”为行为准则“养心”,“中”是适合、适中,“庸”是按照合理的、适宜的方法做事。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完美的品德,它的含义就是要信守“中”,“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具备了这种品德、在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时,就能符合无理人情,无过无不及,就不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烦恼,从而使“天禄永终”。按照合适适宜的方法做事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勉强自己与他人,在某些方面“太过”了就应该节制,某些方面“不及”时,就要补充,从而达到“中庸”所传达的理念,在这种气氛下,对促进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孔子在《论语》中讲“无怨”、“不怨”等词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主张,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欲无求,不贪求名利、富贵自然会淡泊,就能清静和平,无忧无怨,就可以达到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的思想境界,身体就会健康长寿。
在“养身”方面,孔子在饮食、生活和体育保健提出独到的见解。在饮食方面,孔子很重视饮食卫生,他列举了八种不能吃的食物,例如:霉烂的粮食,腐败的鱼肉,气味难闻颜色难看的食物,烹调不熟的食物,存放时间太长的祭肉等。同时,还提出了食不过饱、肉不过量等告诫,这充分说明身体的病变与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放松身心,吃饭睡觉时不应与人交谈,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与失眠,影响身体健康;孔子开创私学,体育被归纳到教育之中,主要把“六艺”中的“射”、“御”作为主要的内容,还经常带弟子们登山、舞勺等活动,通过外界条件与自身努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种养生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分为南派与北派,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核心是“禅”。禅,使用一种最平易的方式为一般人最切身的安心立命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能,自心自悟的禅都是注重凸显个体的位置。禅修的方法一致被佛家人士所推崇,《释禅波罗蜜》中指出:“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由此可见,修禅在佛家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禅修,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为辅,其宗旨就是逐渐减少烦恼所带来的困扰,解放束缚愚昧的思想,使得心灵得到净化,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坐”是佛学中行住坐卧的姿势之一,也是修定的开始阶段。在静坐时要求闭目舌抵上腭,定心定使时注意力集中,呼吸自然,以调身、调息、调心为目的,达到“静”的境界。在“静”的过程中能专心于一件事情或是思考问题,驱散杂念,使六根清净,开发智慧,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宗。老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人修道就是要返朴归真。《老子》中讲到人们养生要:“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人们若能做到精神专注、心无旁骛、内心虚静清澈,淡泊名利,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才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老子》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句话揭示了老子关于人、地、天、自然之间高度和谐发展的美妙境界,也阐述了以人为本的“人、地、天、自然”系统由近及远的关系层次。要求人们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与天地相掺,人们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人体与外在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吐纳心术,也是道教养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锻炼时把人的呼吸调整均匀细致,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将自然之气流入全身循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一种祛病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法。
养生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工作、学业导致学生的精神压力过大,致使人们身体与心理不能和谐发展,为各种身体疾病的发生埋下伏笔,同时对社会和国家也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动静结合、阴阳平衡等观念,强调人们要坚持锻炼,符合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马王堆导引术、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等健身气功,健身气功简单易行,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节运动强度,占用空间不大,对促进身体健康都有积极地作用。比如说:太极拳是一种缓慢柔和轻盈的拳术,在运动中要求呼吸自然放松、以意导气、动静结合、调和阴阳,让人全身心的融入自然之中,达到排遣压力、释放情绪的作用。同时,领略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练习太极拳还能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生命健康是自己争取来的,不要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病,健康从你我做起,健康从点滴做起。
现代生活中,饮食不规律是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之一,儒家很注重饮食卫生,在《论语·乡党》中说:“粮米不嫌精制,鱼肉不嫌细嫩;粮米霉烂变质,鱼肉腐嫩发臭不吃;食物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拙劣不吃;不到时间不吃;不合礼仪规定的宰割不吃;没有调味的酱不吃”,反映出孔子健康卫生的饮食观。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所食用上午蔬菜水果应符合四季变化,吃少油清淡的食物,多吃豆制品及谷类食物,补充大量的纤维素,不仅有助于消化而且还能够清理肠胃,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传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诸多的养生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养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产生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阴阳调和的平衡观、儒家的养心先养身等养生学说,这无不说明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
现代文明导致人们处于亚将抗状态,促使很多人投奔西医,“是药三分毒”反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适得其反。而采用中国古老的中医、推拿、导引术等,对身体起到积极的指导、保健、治疗的传统养生理念却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做到“古为今用”,创新出更适合现代人的养生理念,为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李土生.儒释道论养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 楠.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4]刘峰哲.中医食疗起源考略[J].北京中医,2007(7).
[5]陈 熠.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
[6]黄渭铭.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J].体育科学研究,1997(5).
[7]董众明,董安生.佛、儒、道三教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6(12).
On the Fitness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Jun Liu Shujun Guo Jianju
(Department of Leisure Sport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Fitness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fitness view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 of origin and development,the close re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unique oriental color and national style.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views of Buddhist,Confucian and Taoist,and the purpose is to give people active,healthy and upward Health-preservation.The study gives people some guidances for communicating actively,healthy and positive health concept and traditional health view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ddhism Confucianism Taoist,fitness
G85
A
1004—5643(2012)01—0096—03
1.刘 君(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2.刘树军(196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历史。3.郭建菊(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