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赵红
(湖北医药学院体育教研室 湖北十堰 442000)
生理、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标志。当今的社会,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类各级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教育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现今子女较少的家庭结构中,家长更为关注的是智育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培养尤其是社会化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儿童出现了社会交往、合作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符合,这样的儿童在和同龄伙伴交往时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进行培养教育,将在未来的生活中出现很多困难,对于儿童社会化教育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儿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从5个方面概括儿童社会化:(1)基本生活技能教育。儿童要掌握人类的最初行为方式如:语言表达、吃和穿等。(2)促使自我观念发展。儿童对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要分的清楚。(3)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儿童能够调整好自己与同龄人、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关系,对于自己的行为逐渐懂得约束。(4)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儿童对社会规范逐步适应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5)社会角色的培养。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的环境会不断扩大,不仅仅只限于和家人接触其角色不仅仅只限于子女这一角色,还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学生角色、朋友角色等社会角色。在这些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使儿童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其社会化也就逐渐得到培养。
目前,对于儿童社会化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多集中探讨朋辈群体对其社会化影响上,而教育者利用体育项目这一载体对儿童社会化培养的讨论较少。借助体育项目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一方面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教育规律。让儿童在娱乐过程中使其社会化教育得到很好实践。儿童在参与体育项目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人交流。而体育项目也丰富多彩,每个项目又各有特色。对于儿童而言,参与项目不一样,对其社会化影响方面也就有所区别,对其社会化培养的侧重面也有所区别。
由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兴趣,经济背景,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这样就使得每个儿童参与的体育项目也就有所区别;由于参与项目不同,而每个项目的特征、参与人数、参与环境有所区别,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程度也就有所区别。笔者曾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将体育活动分为品德类、体能类、塑形类、技能类、娱乐类、益智类。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影响进行阐述。
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主要是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这些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在儿童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娱乐类的体育项目对儿童生活技能的影响最为明显。娱乐类体育活动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是由许多实际活动组成的,游戏的内容可以根据教育目的来创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少年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的游戏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在寓教于乐过程中提高他们身体素质,使其基本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得到增强。
体能类、技能类要求参与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经常参与这些运动能很好促进各器官、系统对各肌肉群的生长发育。同时能促进各器官、各肌肉群与大脑的协调配合。促使儿童对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由于变化活动方式(如学技能同竞赛同时进行的方法等)和各种活动的环境条件,可使少年儿童的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判断空间、时间的本领有所提高,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使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提高了。
儿童社会角色、自我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条件的刺激、强化。娱乐类项目正是通过设置符合少年儿童的游戏内容,让少年儿童在游戏中对自己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社会角色的模仿,学会人际关系(指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活动的能力)的处理,社会生活的适应和社会规范的遵守。如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要共同完成一些规范性的动作就需要互相配合、帮助。这有助于少年儿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是游戏就有要遵循的规则,活动者被规则组织起来,他们要遵守纪律,并履行职责,这就对少年儿童责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此外,娱乐类项目带有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能使游戏者的情绪有所提高,培养他们的活泼愉快、开朗合群的个性和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等心理品质,有利于健康的发展他们的身心。
塑形类体育活动多是以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为主。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非常有帮助。有利于对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培养。技能类的运动多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术为目的,由于运动能力的提高,能在伙伴中彰显自己的运动才能,长此以往对其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很有帮助。益智类体育活动多是以棋类活动为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注重对其智力因素进行培育。总之,经常参与塑形类、技能类、益智类的活动,有利于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稳定性的提高。
道德礼仪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影。而道德礼仪教育也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且为了生活。孔孟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道德品质获得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教化培育。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趣味性强的娱乐类体育活动还是技能类、益智类、道德类体育活动,尊重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体现了生活的本质,能充分将道德教育与孩子的生活实际融合为一体,这些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活动,必须遵守活动规则。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既学会了一定的礼仪道德又享受了运动带来的乐趣。长久发展,孩子就会在生活中自觉应用学到的道德规范。
品德类体育活动形式多是以集体和个人为主。其目的是以培养独立能力、自制力、自信心、团队意识、责任心等道德品质为主,儿童经常参与这些项目对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很有帮助。经常参与球类运动,对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技能类项目多是以培养儿童的某项技能为主,如体育舞蹈对参与者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道德品质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益智类项目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但对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就不为显著。由此可见,品德类项目对其道德品质培养效果较为显著,益智类项目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影响较小。
总之,运用体育活动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由于项目不同,参与项目所需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不同,影响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娱乐类项目对儿童社会化教育作用较为全面;技能类、塑形类对儿童的自我观念教育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品德类对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有大的教育作用。益智类对儿童社会化教育作用不是很明显,则重在培养智力因素。由于受教育对象—儿童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不同项目,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对于丰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开阔家长视野,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价值。
[1]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55.
[2]陈华.家庭教育视角下体育活动的分类[J].安徽体育科技,2010(1).
[3]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1):45~47.
[4]周兰君.关于体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若于作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2(4):116~119.
[5]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16~917.
[6]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